咸祥涌现一群“草根篆刻家” 农民工捏起刻刀玩高雅艺术

18.03.2017  15:35

  朱秀勇是名公交车司机,每天工作之余,他会面对一方方大松石,构图,打底稿,然后拿起刻刀,创作出一方方篆刻作品。像他一样,鄞州区咸祥镇已有20多位痴迷篆刻的“草根篆刻家”。

  咸祥镇是印石——大松石的主产地。咸祥成人技术学校校长朱彭军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刻橡皮图章,后来用青田石刻章,1993年起用大松石刻印章,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不少人如叶裕红、王雷等开始学习篆刻。

  大松印社社长朱文初说,印社的20多名社员因篆刻走到一起,每月5日,或请来专家讲课或交流作品。篆刻家包根满、鄞州印社社长史晓卿、书画家兼篆刻家徐之璜曾对咸祥印社社员进行过面对面辅导,点评、示范。

  印社的成员都是普通人,如夏剑波在咸祥街头开了一家理发店,印床、刻刀、石头、笔墨等篆刻用具就放在店里,有顾客时理发,没顾客时他就拿起毛笔练字,提起刻刀创作。

  从小玩大松石的谢承恩于2012年在鄞州中心城区开设了“大松堂”,是甬城首家上规模的大松石实体店。近年,他又在春江花城开辟大松书堂和大松印堂,用于推广交流印石文化。现在,他保持每周创作一方篆刻作品的节奏。

  咸祥镇海洋俗语丰富,如“四月月半潮,黄鱼满船摇”“潮来十八班,好吃鲜下饭”“三月三香螺爬上滩”等等。据朱文初介绍,最近,大松印社社员正在创作海洋俗语印谱,取名《海渔印谱》,已有40多方完工,打算再制作30方,计划在年内正式出版。

  原沙孟海书学院院长李立中先生说:“一个乡镇,有这么多人走上篆刻艺术之路,很不容易,这在全国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