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周巷新缪路村续写梨村传奇

08.04.2016  00:30

  暮春四月,满村梨花如雪如云又如海。慈溪周巷镇新缪路村的梨花开得正盛,刚建成的梨文化博物馆也令远近游客耳目一新。多媒体设备展示、图文并茂的展板诉说着这座小村的甜蜜“梨史”。

   大胆请“外援”,穷村大变样

  梨并不是稀罕的水果,但新缪路村为啥能被命名为“中国黄花梨之乡”?“我们原来很穷,但大家肯吃苦,头脑也活络,而梨树也恰好很适合种在这里的盐碱地上。”村党总支书记唐常清本人也承包了500多亩梨园,对于蜜梨帮助村子脱贫的故事,他再熟悉不过。

  “那是1958年,为了过上饭前饭后有水果的好生活,大家决定自己种梨树。”86岁村民曹文斌时任原缪一大队的支部书记,当年他带领村民从上虞引进了300多株梨树。四年后,大家如愿吃上了水果,村里还有了不错的集体收入。但这在当时也可能被上级定为“资本主义尾巴”,“怕上头来拔树,只能偷偷种。”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梨树送来春风。但原有的梨头不够脆甜,卖不了几个钱,怎么办?村干部带着大家远赴杭州找到了“强力外援”:当时的浙江农大教授吴耕民既是农业学泰斗,又是周巷人。在吴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引进黄花梨苗,开始试种。1989年,第一批黄花梨树投产,村里也诞生了第一批“万元户”。

   新种引不停,笑傲“斗梨场”

  “同样一亩地,梨树的亩产值是水稻或者棉花的近10倍!”唐常清回忆,20世纪90年代,种梨越来越“火”,村里还引进台资企业推广一系列种植新技术。1999年,《浙江日报》关于新缪路村“一只梨卖了5元钱”的连续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还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批示:这就是效益农业!

  浙江省农业名牌、浙江省十大名果、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慈溪蜜梨”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2014年,新缪路村梨业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1万元。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新缪路村的梨农把不断引进新品种作为“制胜法宝”。“别人还在种黄花梨的时候,我们已经卖起了更脆更爽口的‘翠冠’梨。别人跟风,我们又引进了提前10天左右上市的‘翠玉’梨。”种梨大户曹华明自豪地说,如今村里还有了“初夏绿”“玉冠”等最新品种。

  如今,受益于土地流转制度,村里的种梨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的新路子,30多个蒸蒸日上的家庭农场辐射至周边乡镇。大学生“梨二代”们更令父辈竖起大拇指。2014年,曹华明的“华明农场”和女儿曹青云的“花田农场”亩均收入不相上下:种梨20多年的老爸用240多亩地赚了70来万元,种梨不到两年的女儿用130亩地赚了30多万元。“今后,我估计是比不过她了。”曹华明笑道。

   梨花迎客来,梨村盼新景

  因为梨的传奇,新缪路村于2014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如何用好这块“国字号”招牌?大伙儿把目光投向了“梨园游”。

  三四月赏花,七八月吃梨。“花开天晴的时候,每天平均有400多名游客!”唐常清介绍,村里的农家乐也自有特色,当天宰杀的牛肉原汁原味,村民散养的土鸡以每只200元的均价被游客“疯抢”。看到鸡鸭在梨树下漫步,不少中年人感慨道,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致富不忘本。梨的品种更替、梨业发展史、梨业大户成长记、种梨所获的历年荣誉……新建的梨文化博物馆展厅面积约240平方米,厅外还设置了供参观者休息观赏的仿古回廊。梨文化博物馆既是游客了解新缪路村的窗口,也能激励本村青年不忘前辈胼手胝足的创业史,继续书写“梨村传奇”。

  做好“梨文章”,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文明村。宁波和慈溪两级政府共拨款1000万余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周巷镇也予以大力支持。今年,村里将建起“孔融让梨”主题文化广场,路面、河道与水渠也将以新面貌迎接更多游客。(宁波市林业局)

网站地图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