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四法笔端写"四绝"宗师 周孟贤《鄣吴村前念缶翁》赏析

25.02.2018  23:22

  吴昌硕(缶翁)活跃于晚清至民国初年,是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是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一代宗师,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独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他成就巨大,故事很多,要想以一篇两三千字的散文把他描述得栩栩如生,实在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但忧患诗人周孟贤做到了。

  周孟贤携长诗《大鸟引我溯长江》等一系列大气磅礴的诗作,纵横中国诗歌江湖已几十年,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有评论家说周孟贤的长诗“是《离骚》的回响”,“是贺敬之、郭小川长诗的持续”,而且他的自成面貌画和字、他的不同凡响的诗歌和散文,堪称当今文学界的一位才子。

  周孟贤正是把自己的诗、书、画、文之技法融入到散文创作之中,才写出了《鄣吴村前念缶翁》(浙江散文2017,4 )这篇散文精品的。

  融入新诗创作技法,使散文具有诗艺美感

  读《鄣吴村前念缶翁》,笔者明显感觉这是一首没有分行的诗歌。如:

  那万竿绿竹卷起的层层绿波,似是当年缶翁在砚池中研磨出的一圈圈墨浪;那熠熠闪光的银溪似是缶翁泼洒的淡墨;那郁郁葱葱、苍翠深古的林木似是缶翁施以的浓墨;那白云深处的凉亭似是缶翁先生绘就的佛像;那聚而散、散而聚,结队飞行的鸟雀似是缶翁题画诗中的字与句;那满是青苔、满是班驳的巉岩奇石似是缶翁先生天天刻、随手抛的印石……

  这一段,就近取喻,用了六个“似是”,让人物融入景物,让景物含纳人物,人景双关,既节约了大量文字,又显得空灵跳跃,这便是将现代诗歌中常用的就近取喻技法,引入散文创作中产生的魅力。又如:

  饱餐秀色的我,情不自禁伸展双手虚拟拥抱一座座山峦,“”着“”着,突然山没了,抱个空。定睛看,原是从天目主峰逶迤而来的众多山岭至鄣吴村附近嘎然停下,收住脚步。

  这一段采用了亦真亦幻的手法,也明显脱胎于诗歌艺术。

  吴昌硕的诗,是他的“四绝”之一,漓江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吴昌硕诗集》,以12.25印张,近400页的篇幅,展示的正是吴昌硕的诗歌成就。吴昌硕与周孟贤以诗歌相通,所以周孟贤以诗歌手法来“”吴昌硕,正是“适销对路”。

  融入国画创作技法,使散文具有写意美感

  读《鄣吴村前念缶翁》,笔者明显感觉这是一幅大气磅礴的泼墨山水画。如:

  这里的门窗框架,恍如毛笔勾勒,这里的瓦片仿佛不浓不淡、不干不湿的水墨,砖石间、墙角处的小草小花在风中摇曳着,让人想见当年主人平和点头的笑容……

  读这段文字,笔者仿佛感觉到,吴昌硕故居其实不是木的、石的,而是水墨的。那幅水墨画中,有房屋,有花草,更重要的是有人物。又如:

  满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绢;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耸峭;幽谷悬岩,庵宇皆精;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锦,奔腾如浪;树大者四十围,松形如盖;头茶之香远胜龙井……这“七绝”汇集的天之气,似缶翁一人独独得之。

  这段对天目山“七绝”的描写,有形,有色,有声,有意,读起来就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天目山写意山水画。更绝的是,作者以一句“这‘七绝’汇集的天之气,似缶翁一人独独得之”,以景显人,更是画龙点睛的生花妙笔,用国画技法表现了诗歌的意境,凸显了散文的思想。再如:

  五十有六的他受任安东县令仅一月便辞职离去。之后刻了两块著名印石——一为“一月安东令”,又一为“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自比陶渊明)借以明志。我想,他的淡泊仕途、愤世嫉俗之气格,可从他笔下昂然奇倔、独立苍穹、傲视世态的梅枝和冲风冒雨、不惧寒冷的梅花中得以窥见。

  最让人钦佩的是,当日本友人滑川先生赠缶翁名刀一口,求墨梅一幅时,欣然作画的他,突然停笔,转而一想其时国情,便将倔犟不曲之虬干画成怒龙冲霄、龙蛇腾跃,满纸似有风云,还题上“……挥毫落纸如挥戈,请对此刀三摩挲”之慷慨诗句。我默默思忖,这幅画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梅,今天一定还很生机盎然。

  这两段又是画中的特写,以人与画交融的典型故事,突出了描写对象吴昌硕淡泊仕途、愤世嫉俗,燃烧着爱国激情的人物性格。

  吴昌硕的画,也是他的“四绝”之一,其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紫藤图》,画面为紫藤拳石,藤蔓蟠屈,花叶茂盛,形象飘逸夸张,求神似而不求其形,色彩浓丽,笔墨淋漓酣畅,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品周孟贤的这篇散文,与品吴昌硕的《紫藤图》,会有一种神似的感觉。

  融入草书创作技法,使散文具有笔断意连的美感

  为了使文字简略而意蕴无穷,周孟贤还融入了行书、草书笔断意连的创作技法。如:

  步至缶翁出生的房间门口,我凝视着一张老式雕花木床,一只木制马桶,我把我的脸孔痴痴地“”在门框上,想象先生出生时的啼哭声,祈望能看到那白天放牛、下地干农活,晚上在油灯下孜孜不倦地刻印的年少时的他;看到如何以废铁制刀,以废砖代石,左手无名指因刀刻受伤、伤口溃烂,后废去半截手指的他;看到当年因太平军与清军交战,百姓四处逃亡,17岁就颠沛流离的他;看到离开家乡去上海、杭州和苏州等地寻访师友,先后师从国学大师俞曲园、知名书法家杨藐翁,时年29岁的他;看到以做篆籀的笔法绘画,因苦无师承,经友人高邕介绍,求教任伯年的他;看到39岁客寓苏州,因家境十分苦寒,经举荐作县丞小吏达数年,得金附将赠一古缶,遂以缶为庐的他;看到47岁时与江苏吴县人、同治进士吴大澄相识后,在吴氏寓所饱览大量古代文物以及历代名家手迹,得益匪浅,后艺事大进的他;看到甲午战争失败后,挥毫疾书“海军未复谁雪耻?愤失海权蹈海死,精卫衔石填沧海,呜呼我国多烈士”哭丁汝昌一诗的他;看到甲午战争虽然远去,胸中却翻滚浓浓烈烟的他;取材于家乡独松关,一气绘就《独松关立轴》之珍品,并题款“吾亦独松关有高亢之气”的他;看到当年在湖州“六才子”之一丁葆元举荐下,受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上任一月因蔑视官场挂印辞去年已56岁的他;看到进入艺术高峰的他;被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时,年近古稀的他……

  这一大段,一气呵成,以13个“”字为点,上一个“”字与下一个“”字之间,笔虽断,意却连,真犹如一幅洋洋洒洒的行草书大作。周孟贤痴爱行草,深知其中韵味,他以这种笔法来写书法宗师吴昌硕,堪称神笔。使我们品这篇散文,犹如在品吴昌硕的行草大作《手札十一则》之类,令人陶醉。

  一字立骨,散文创作独具匠心

  在散文创作中,能以一字立骨,凝数千字于一个字上,不枝不蔓,不散不乱,而且犹如金塔般熠熠生辉,非高手是做不到的。周孟贤深窥散文创作堂奥,匠心独运地采用一字立骨法来完成了本篇散文的创作。

  周孟贤所选定的是一个“”字,这在标题中就明白地标示出来了。他把自己当作“”字中的那个今天的“”字,以自己之“”发出射线,穿越时空,伸向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四绝”宗师吴昌硕,将他的故事、成就、艺术心得中的精彩点有选择地连接起来,并融入诗歌、绘画、书法的创作技艺,构成了这篇精致的高水准散文,凸显了吴昌硕的精神、品格和“四绝”成就,使一个栩栩如生的大艺术家形象生动于我们的眼前。

  读《鄣吴村前念缶翁》,我曾好多天激动不已,感叹:“这真是少有的散文精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