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用“传统”与“突破”书写匠心

17.09.2016  05:07

吴莹 杭州吴越人家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G20杭州峰会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后G20时期,来杭州观光游玩的旅客,却迎来了井喷式增长,逛西湖之外,河坊街历史街区也是大家绝不会错过的地方。

河坊街上逛什么?开了有15年之久的“吴越人家”,绝对是能让游客们体味杭州“老底子”文化记忆的好去处。而这家店的女主人吴莹,同时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山过江布的传人,虽然制作萧山过江布费工费力,但15年来她却坚持保留传统的手工蓝印工艺,默默将这一非遗技艺传承下去,突破局限,书写匠心文化。

记者:吴总你好,当初你为何会在河坊街开“吴越人家”这家店?

吴莹:我会开“吴越人家”这家店与我的家庭有着莫大关联。我原本是浙江杭州钟表厂的一名国企工人,后来由于企业改造下岗在家,我一边四处找工作,一边也想着能不能乘此机会自主创业做些什么。相比于一些外来的、被认为“高大上”的国外商品,我更喜欢我们自己传统的东西。我婆婆是杭州本地人,我在她那儿曾看过以前老杭州人经常穿的用传统蓝印花布做成的衣服,跟我婆婆闲聊时候才知道原来这布并不是用化学染料染制,而是用不含任何化工成分、从植物中提取的纯天然染料,当时我觉得这个传统染布工艺非常有趣,就跟着我婆婆学了这门技艺。后来我觉得做这种传统的蓝印花布是个不错的商机,就号召了6个以前的同事、当时同为下岗女工的姐妹一起做蓝印花布生意进行再就业。我们先是建了一个完全按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蓝印花布作坊,后来在河坊街租了一个两层楼的店面以蓝印花布为载体做起我们的小生意,也就是“吴越人家”。

记者:据我所知,蓝印花布也叫萧山过江布,是浙江省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承人,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莹:我觉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延续其生命是重点。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如今一些非遗工艺的生存与传承都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生存和传承?我认为非遗产品应该创造出现代生产价值,而不仅仅是待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突破”则是创造现代生产价值的关键,比如萧山过江布最开始只是用来做衣服,后来我们发现在河坊街这个外地游客密集的地方,比起衣服,用萧山过江布做成的饰品挂件等旅游纪念品更受他们的青睐。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布料上做起文章,最开始,萧山过江布使用的是土布,后来我们尝试用不同的布料进行染制,最后发现染在丝绸上也非常漂亮,但土布使用的是植物纤维,而丝绸是蛋白质,因此我们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去做研究,终于成功让丝绸和传统工艺得以结合,还因此获得了专利。我们还发现,使用传统配方的萧山过江布存在色牢度不好的问题,贴身穿着后往往就变成了“小蓝人”,所以我们也努力去调整染料配方,解决了色牢度的问题。虽然突破是关键,但我认为尊重传统是突破的前提,比如虽然我们为色牢度调整染料配方,但并没有改变任何原材料,仅仅只是对它们的比例做出调整,更不用说是添加固色的化工原料。我觉得制作一块蓝印花布费工费力,但手工蓝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在传承过程中一定要保留其精华。

记者:如今“吴越人家”不止河坊街有,在不少地方也都有连锁店,除此之外,你还开了“一新坊”,“一新坊”和“吴越人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吴莹:简单来说,“吴越人家”是卖非遗杭州特色旅游商品的实体店,而“一新坊”则是以体验为主。前几年,由于电子商务的冲击,我们这些做实体的处境都不太好,而且之前我们出售的商品有一部分是会务礼品,“八项规定”以后这些渐渐也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也进入瓶颈区,我们吴越人家也开始求转型、寻找更好的经营模式。其实,我们接触电子商务非常早,很早将商品放到网上售卖,但最开始销售情况却不容乐观,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虽然我们是非遗产品,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也都夸赞商品好,但真正愿意花钱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们分析原因,不接地气、消费者不了解是主要原因。比如我们的萧山过江布,不少人仅仅只知道这是一个非遗产品,但并不了解具体的制作技艺,不清楚它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我们成立“一新坊”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可以通过亲手体验来了解这些非遗技艺,而有了这些了解,自然能让顾客们对我们产品感兴趣。我们将这称之为线上、线下、体验三位一体。这样的体验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经营,同时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播,现在“一新坊”不仅可以体验萧山过江布的古法蓝染,还有许多其他非遗项目可以体验。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实习记者 王迪慧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