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与红十字有关的“两会”声音

12.03.2022  05:41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闭幕。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举行闭幕会。


    “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其中,就有“优化个人捐赠税收优惠、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等与红十字工作息息相关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  罗卫东

优化个人捐赠税收优惠,以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


    全国政协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关于优化个人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善用“第三次分配”有效助力共同富裕的提案》,缓解公益慈善事业捐赠范围偏窄、个税扣除政策调节力度不足等。


    罗卫东建议,放宽个人慈善受赠准入。同时,采用加计扣除法,加强个税扣除政策调节力度。建议参考新加坡个人对公共慈善机构的捐赠可获捐赠额的250%的税收减免政策,对个人捐赠支出采用加计扣除法。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对《关于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第二条“个人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金额,按照以下规定确定”进行补充,确定后的金额按150%实行加计扣除(参照新加坡规定)。


    他还建议,建立公益慈善信息共享平台并与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形成数据交互,扣缴义务人或个人可在个人所得税申报时,通过个税申报系统进入“个人所得税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扣除”模块,提取捐赠数据并享受扣除。


全国政协委员  葛华勇

将慈善捐助与抵税、社会荣誉等挂钩,鼓励激发捐赠者的慈善意愿


    葛华勇建议,加大政策引导,建立起帮扶贫困的良好机制。可将慈善捐助与抵税、社会荣誉等挂钩,鼓励激发捐赠者的慈善意愿。同时,注意保护捐赠者的个人隐私权,不能道德绑架,要遵循自愿原则,防止强迫捐款。还要挖掘潜力,做到物尽其用,有组织地落实好捐款使用,根据受捐者的实际需求,将一些衣物、电脑、手机、家具甚至汽车等功能完好的二手物资通过有组织的方式捐助给有需要的人和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  雷军

促进民营企业深入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雷军表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要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提升能力、效率转型,相关部门可适时采取措施,激励和指导民营企业进一步找准慈善需求和自身优势的结合点,积极发挥更大作用;以服务促监管,帮助民营企业创新行业模式,提升公益效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雷军建议,适度放宽企业基金会注册门槛及业务范围限定,帮助企业提升从事公益事业的专业化水准;制订三至五年服务改革方案,强化对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专业指引与服务;探索新型捐赠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公益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公益创新,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和创新动能,主动提供“非捐赠公益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  杨杰孚

推广普及AED十分必要,同时要让普通民众会用、敢用


    由于绝大多数心脏骤停都发生在院外,第一目击者通常不是医生,而是家属、同事等,在来不及将病人送到医院的情况下,就需要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有效除颤,挽救患者生命。另外,对于心脏骤停,就算立刻抢救,死亡率也高达50%或以上,哪怕医务工作者施救,死亡率仍然很高。


    杨杰孚表示,既要推广普及AED,又要健全法律依据,让普通民众会用、敢用。即使施救不成功,也不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杨杰孚强调,简单的心肺复苏、AED的使用应当普及到家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家中的保姆,因为他们可能是患者发病时最先发现的人。


全国政协委员  王本朝

推动急救教育进校园,上好“救命”这最重要的一课


    王本朝在调查研究后发现,高校学生群体对掌握急救技能的需求和兴趣非常大,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急救技能以后很可能用得到,既能自救又能救人”,但多数高校并未开展规范化公众急救培训,高校学生中实际掌握急救知识、具备动手施救能力的占比极低。


    他建议,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高校入学教育课程,明确急救课程设置标准,在纳入高校入学必修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程学时和学分,作为毕业的前提。构建“三阶段”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即结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和特点,构建“初级、中级、高级”的阶段化课程体系,分别满足非医学专业学生科普培训、非医学专业学生实操培训、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培训等不同层次需求。


    他还建议,组建专兼结合的校园急救教育培训团队。由各地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院医护人员、医学院校的急救专家及专业教师组成讲师团,定期对各大高校校医、体育教师、辅导员等重点教职员工及学校志愿者团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应急救护师资格证书。同时,依托现有的急救科普基地资源,建设虚实结合的急救综合训练系统,通过可视化场景的虚拟仿真体验、交互式综合诊疗模拟人等先进手段,开展虚拟环境、虚拟病人的实操培训,解决急救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操作脱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