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行走——董也山书法展》开幕

13.09.2015  00:04

    杭州艺术界,有一些如隐士般受人尊崇的先生,比如说,74岁的山水画家董也山。

    去年,在大家的软磨硬泡之下,他开了一场小型画展。而前几天,他近年的首个大展终于在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但,却是一场书法展。

    董也山被公认为活跃于浙江山水画坛的年长而画风新派的艺术家。他的画风于形式上颇有突破,不仅与传统画风拉开了距离,也与同时代的尤其是学院派山水画拉开了距离。

    其实,董也山本也是学院派。1962年,他毕业于杭州艺专美术系,学的是浙派人物画,老师是方增先先生的弟子李觉,浙派人物画要求形准,他的每次素描都是5分,早年还搞过连环画。

    但他很快背离了这条道路。因为,他亲近的老先生们,余任天、周昌谷、陆俨少,还有书法启蒙周天初,都不断地鼓励他强调自己的个性。

    1972年,董也山向时在浙江省博物馆库房“改造”的沙孟海先生请教,沙老在认真观看其习作后,指出他的书风像潘天寿一路,善于把握大布局,大气势,建议他多多临习《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摩崖石刻。

    在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一片攻伐声中,董也山反其道而行之,开始研习书法和传统山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的画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就是因为“从书法入门,反复梳理中国山水画。

    “我的体会是,书法到什么程度,你的画也会到什么程度。所以很多大家都认为自己书法第一,比如徐文长、齐白石等等。因为书法是最自由,最表露心情的,不受形的束缚。”董也山说。

    再深入一层讲则是笔墨。董也山认为,如今对笔墨的理解越来越表面。“我这个书法展,针对的就是现在很多书法不讲笔法,只讲外形的现象。中国的山水画要向前走,笔墨不能丢掉,一定要用书法用笔,但这条路最难。

    这些对传统艺术本质的坚持,也决定了董也山先生独特的气质。他的学生何加林说过,“董老师的作品和一般世俗的风格不一样,他的画不追求市场效应,只为追求自己内心世界,因此一般人未必能读懂。但他就是一位宁可寻求自己内心世界,也不同流合污的艺术家,这在当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林梢青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