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返城 你的行囊里都装了什么?

20.02.2016  13:04

猴年刚过,网友在高速路上拍下的“小轿车车尾上吊着两只鸭,后盖上还趴着一只鸡”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这一颇具喜感的猴年第一“网红”,不经意间戳中了奔波在返城路上的人们笑点和泪腺。网友调侃之余,还有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春运返程高峰即将结束,小伙伴们背着厚重的行囊从四面八方返回宁波。这两天,我们兵分三路,来到宁波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采访返程旅客,看看他们的行囊中都装了些什么?

地点:宁波栎社机场

受访者:从澳洲回来的章女士

行囊物品:绵羊油、麦丽素和饼干等

陪留学澳洲的女儿过年 带回四大箱的网上“尖货

前天下午1:35,49岁的章女士和丈夫正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等着取行李。

我刚从澳大利亚回宁波。”章女士笑着说,“女儿在澳洲读大二,今年是我第二次去她那里过年。那里的春节氛围还蛮好的。

出入境检查,章女士打开行李,里面装着澳洲绵羊油、巧克力、麦丽素、饼干等,样样都是网络“爆款”。“第一年去澳大利亚,当地特产买的总共不到5000元。”章女士说,今年去她买了两万多的洋货,跟风买了各类保健品、德运奶粉等网上“尖货”,装了满满四大行李箱和两个双肩包。

和章女士不同,孙小姐是某旅行社导游,她是带着游客出境买买买。“我刚带回来的这个团有12个人,其中有7个人买了日本的电饭煲,每个电饭煲从2000元到4000元不等,属于比较畅销的产品了。

孙小姐带境外游团近4年,主要目的地是日韩。“2012年时,宁波游客去韩国最爱买价格实惠的护肤品,2014年开始大量购买高端化妆品。”孙小姐说,去年年底宁波直飞日本的航线开通后,日本的象印、虎牌保温杯、SK-Ⅱ等高端化妆品成为热销品。

总的说来,宁波出境旅客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孙小姐说,“每个地方都有畅销的‘洋货’,不管‘洋货’有多畅销,我觉得还是要理性购买吧。”孙小姐说,韩国街边小店也有假冒产品,去年很火的一款马油膏,在韩国也有不少假货,价格相差一倍。“我建议旅客还是去免税店和专卖店购买化妆品,最好不要去街边小店,里面用中文标示的免税产品,其实是吸引中国游客的。

地点:宁波火车站 受访者:河南籍务工人员老张

行囊物品:棉被、衣服和妻子烙的饼子等

一家老小的生计扛在肩上,他带着家当走南闯北

洋货虽然“高大上”,但在行囊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的是家乡土特产。

昨日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宁波火车站,跟前几天比人流明显少了很多。在一群拉着拉杆箱的旅客中,一个背着双肩包,右肩扛着麻袋,左手拉着行李箱的中年男子特别扎眼。他叫张洪春,老家河南新乡,乘了14个小时的火车才赶到宁波。

老张说,麻袋里都是垫被和盖被,背包里是些吃的东西和洗漱用品,而拉杆箱里则是些衣物。离家前,家人非常不舍,6岁的儿子一直抱着他的腿,哭着不让他来宁波。“儿子说:‘爸爸,我舍不得你走,求求你留在老家这边打工。’我告诉他,浙江那边好赚钱,赚了钱供你们读书。

老张有两个孩子,女儿17岁,今年要参加高考,按目前的成绩,考上“三本”不成问题,但“三本”学费贵,他和妻子都很焦急,希望女儿再努把力。儿子才6岁,家里还有一双父母,70多岁了,生活着实不易。

原本,老张打算过了元宵节再来宁波,去年,他在工地干活,完工后就没活干了。这次他回来还得重新找工作。出发前,妻子烙了十几个大套饼,炸了些花生,带了两瓶白酒,准备了些点心,让他在路上吃。

说实话,想家时吃着老婆做的食物,感觉很幸福。”张师傅哽咽着说,在外打工十几年了,今年不仅带了衣服还带了棉被,“老乡都说我了,麻不麻烦呢,到那边买一床就好了,可是,我想自己带,一下子几百块就省下来了。

地点:宁波客运中心 受访者:来甬带孙子的安徽奶奶

行囊物品:自家产的青菜,菜籽油和腌制咸菜等

为给儿子省钱,老人挑来满满一担“自家农产品

前天下午2:30,从客运中心出站口出来一拨人。打头的是位老妇人。老人挑着根扁担,扁担两头各绑了两只白色编织袋。老人走路很缓慢,还左右晃动,看起来东西很沉。出了站,她将扁担卸下,开始四处张望。

老人姓汪,安徽人,她等二儿子来接她。二儿子在宁波多年,成家立业年前又添了儿子。老人是来带孙子的。

你看,这是我老头种的青菜,多大啊,很新鲜。我还带了糯米粉、山芋粉,还有萝卜干、山芋、番薯,还有这瓶菜籽油,也是自己家里榨的。”说起这些家乡货,汪女士越说越带劲。

因为家里有事,老伴这次没能同行,汪女士就一个人带着这么多行李坐上了来宁波的大巴车。记者尝试着挑起扁担,两只白色编织袋“岿然不动”。“哈哈,你一定抬不起来的,我刚才走了这点路就走不动了。”汪女士笑着说。

汪女士儿子与媳妇收入不低,而且这些东西在宁波也都能买到。可她为什么还要带这么多东西呢?

自家种的新鲜,而且吃不完。这里东西贵。”汪女士说,因为她一个人坐车不方便,孩子让她别带了,不过她想着能帮儿子省点钱,所以能带的都带上了,“反正上车的时候有老头子帮我,这边儿子说到车站来接我,我自己带上扁担就把行李从车上担到站外面就好了。挑不动我就一点一点移嘛。

汪女士就这样守着几大袋“行李”在出口处等着儿子来接她。因为有几盆花木挡住路线,她看不清前面有没有人走过来,她想往前走看得更清楚,可是刚走两步又不放心自己带的东西,又转身回来继续在原地等着。

记者手记 行囊里承载着故土亲情

春节小长假结束,人们又从四面八方回到工作生活的城市。

从家乡到异乡,距离有多远?我们或许从行囊中窥探一二。建筑工人装着棉被的大麻袋,是他们走南闯北的“家当”;老妈妈给儿子从安徽挑回来的一担子吃食,承载着家乡和亲情的味道;行李箱里的保健品等国外“尖货”,是商品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从厦门回来的单先生,他回老家过年,妻子和孩子留在宁波。他的父母和奶奶为小孩子准备了很多东西,他还为丈母娘和老丈人带了礼物。“我奶奶特别有心,给了我家宝宝600元压岁钱,然后压岁钱不是用红包的,用红头绳绑起来,让我回家给小孩戴起来,就算是见面礼了。”单先生说,按照奶奶祖籍一带的习俗,孩子第一次上门得包个红头绳,结果孩子没过来,就委托单先生带过来了。单先生说,跟其他大件行李比起来,这个红头绳显得特别有意义。

你看,一个行囊不仅见证情感,还带着文化的传承。

我们从家乡汲取力量,我们在他乡寻找生活,父母塞的一包包吃食无不承载着故土的味道和父母的思念。山珍海味吃多了,偶尔打开这些“家乡味”,我们或许在入口的那一刹那,找到了旧时的味道,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