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的华丽转身

10.10.2015  10:16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毛泽东主席给少年儿童的题词。1951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参加国庆的安徽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有个渡江小英雄马三姐。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并且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这8个字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60多年来,这题词一直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名言,鼓舞和勉励着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成长。
  近来,网络上有人把这一名言改编成“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我觉得改得非常之好。毛泽东这一题词原来的对象是单一的,就是孩子。对孩子提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要求,当然是正确和合理的,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在建国初期百废待举的背景下,不忘孩子的成长,体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殷殷之情。如今,有人分别加了“父母”和“孩子”,话语指向多了一方,既是指孩子,更是指父母。这同样是有见识的。从语言结构上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一个并列式的短语,而改编后,构成一个复句,可以解读为条件关系复句,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可以解读为假设关系复句,如果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就能天天向上;可以解读为因果关系的复句,因为父母好好学习,所以孩子天天向上。不管解读为哪一种关系,都强调了父母或家庭的重要性。
  所有父母都十分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家长自身呢?有没有经常读书?是不是每天都阅读报刊?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没有长期思考或深入钻研?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事实上,没有时间只是借口,关键是排序问题,在休闲、应酬、逛街、做客、学习等诸多工作外的事项中,把读书放在末位自然没有时间。父母自己没有“好好学习”,而要子女“天天向上”,这虽然也是有可能,但几率太小了。
  前不久,我到某单位的家长学校去讲课,来接我的司机了解到我是给家长讲课之后,对我说:“我儿子读五年级,人看上去蛮聪明的。自己对儿子很关心,他要买书也都满足他,可孩子学习能力总是提高不了,为什么?
  我问司机:“你空闲时都会干些什么?有那些爱好?
  他说:“搓麻将。
  我继续问:“在哪里搓?
  他答:“当然是家里咯!
  我又问:“那你妻子呢?
  他说道:“也是麻将。但不是一起搓,我们各自有麻友。
  我把话题转回他儿子:“孩子在哪里做作业?
  司机理所当然地说:“他有个小房间,作业就在房间里做。
  我说:“你和老婆平时不看书或报纸?
  他一时语塞,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像我这样的人,一沾书就打瞌睡,比吃安眠药还灵。我老婆也一样。
  我竟无语,不再询问了。
  《劝学》中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模仿期,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最多,这就决定了孩子模仿父母也最多,孩子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习惯爱好以至思维方式,统统都会打上父母的印记。完全可以这样说,父母的生活方式决定着孩子的学习状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与父母的角色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毛泽东主席的这句名言,也可以改编成:“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家长和教师们不妨以这句改编的名言为镜子,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