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份方案进入评审阶段 同学们很想“原地旅行” 读懂杭州文化
11月24日是杭报与“杭州发布”共同打造的高校品牌活动——“原地旅行·阅读杭州”接受报名的最后一天。记者的QQ一直没有停过,有的同学在晚上9点多,还在进行最后修改,只为了让方案更加完善。
从11月11日正式接受报名以来,“原地旅行”活动总共收到60多份方案。
参加活动的同学,除了在杭的各大高校之外,还有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一些出生在杭州,但却在外地读大学的同学们,因为时间、地域原因,没有办法参加活动,觉得遗憾不已。
同学们上交的方案,也是涉猎杭城的各个方面,正应了我们的活动主题:读城、读山、读水、读景、读人。
葱包桧和油焖春笋用英语怎么说
西湖醋鱼、葱包桧、油焖春笋这些地道的杭帮菜,用英语怎么说?
乍一看问题,是不是已经被问懵了呢?
相比于时常出现在网络的神翻译,杭帮菜地道的菜名,对于翻译而言,却真是一道难题。
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傅佳楹同学说,杭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名城,其魅力不仅体现在优美的人文景观,也体现在独具江南韵味的杭帮菜。杭帮菜的食材与制作工艺,深深扎根于杭州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杭旅游,杭帮菜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着对外宣传的重任,这就对杭帮菜菜单英译版本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好的英译版本,能让外国友人在享受美食时,也体会到菜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傅佳楹和她的4位同学,希望通过对杭帮菜英译菜名的研究,填补菜名中的文化缺失,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献一份绵薄之力。
斯坦福学子探寻杭州生活古韵
杭州素有“生活品质之城”的美称,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物质文化,让杭州得以保留和传承那份旧日的精致。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杭州也被贴上了国际化、现代化的标签,传统的审美、情趣、器物和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但有那么一群人,痴迷于中式生活的古典神韵。有可以花几个月时间,研究如何让宋式褙子(褙音“背”,褙子是古代女子的常用服饰)的衣领保持挺括服帖的汉服研究者;有致力于复兴明式家具的匠人;有以“断桥残雪”为灵感设计南宋青瓷香插的文创产品设计师……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专业的林子人同学,还有她的3位在杭州各高校读大学的朋友,一起探寻、采访在杭州立足发展的、致力于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复兴传统文化的收藏家、店主、设计师、匠人;制作杭州古韵生活工作室探访手册。
林子人说,项目旨在让有回归传统文化意识的市民或游客,通过我们对杭城各古物复兴工作室的寻访,发现杭州生活之古韵美。
《盗墓笔记》文化探源
《盗墓笔记》文化探源,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
沈思怡,浙江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自称“稻米”(《盗墓笔记》粉丝的昵称)。
她的方案,想以《盗墓笔记》为考据源,寻找那些在小说中“出镜”的地点,并创作衍生漫画,为“稻米”量身打造一条富有特色的“盗墓主题路线”。
《盗墓笔记》是作家南派三叔创作的一部小说,杭州是小说主人公居住的地方,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对于“稻米”(《盗墓笔记》的书迷)来说,杭州显然是一个别有意义的城市。西泠印社、楼外楼、西湖……在书中,这些名字的出镜率之高堪称地标,书中人物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男一号吴邪的小古董店就在西泠印社旁边、小哥和吴邪最后的告别就是在楼外楼。
沈思怡不会画画,但是她在原地旅行活动QQ群里,找到了善于绘画的周龙吟同学,两人组队,一起来参与活动。
“原地旅行”活动进入方案评审阶段
“看到原地旅行这个活动,很激动。我是地道的杭州人,很早之前,就觉得现在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缺失严重,比如节日民俗礼仪、民间手工艺、消失的村庄、消退的方言等。”
说这话的,是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网名“小绿”。
她通过QQ给记者发来消息,她家在拱墅区,已经拆迁好几年了。她感慨地说,每个村子都承载了一段历史,一份文化;每消失一个村子,也意味着消失了一种文化。不是只有西湖边的古建筑才值得去纪念,杭城的各个角落都是一种文明。
民间手艺,成本高,收益低,很少有人传承;消退的方言,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却是令人震撼的。小绿同学说,这些都是她非常想去考察研究,记录保存下来的文化,“但我在外地上学,这个活动时间又在学期里,无法参加,我感到非常遗憾。”
在此,记者想告诉她,未来,如果有可能,我们的活动时间、形式可以更多样化,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其中。
本届“原地旅行”活动的报名告一段落,接下来,将进行方案评审,请同学们保持手机畅通,以便联系。(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