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社区要开一个“农耕文化陈列馆”

03.04.2015  12:31

  4月2日下午,85岁的章桂昌带着比他年纪大好几茬的草鞋靶,到小学开课去了。
  老人一句话不用说,小板凳上坐好,尼龙绳腰上一缠,再绕在靶子上做成一个V型,然后用稻草一圈圈缠,20分钟后,一只草鞋做好了。
  “哇,厉害啊!”身边,围了一群小学4年级的粉丝。一位小男孩脱下球鞋,一把抢过去试穿。
  这是一堂叫“拾理生活旧物,保存家乡文化”的课程,由吉鸿社区和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一起办的。
  所有的课件,都是社区曾经的农耕和生活用具,锄头、蓑衣、竹篮、陶器、梳妆台,甚至还有当年老房子上的砖头。
  说起这个活动,要讲一讲吉鸿社区的故事。
  这个社区位于三墩集镇北,现在你到这里,一片都是高楼林立,附近亲亲家园、自在城等好几个楼盘,是大型的住宅区。
  这个社区以前叫吉鸿村,2002年由章家桥村与高家湾村合并,因为吉鸿快速路南北穿村而过所以得名。村里800多户,3000多人,世代务农,家家户户都有农具、渔具。2005年,撤村建居农转非,改成吉鸿社区,村民变了居民。
  社区征迁基本完成,今年,又有一批居民回迁,开始装修新房子。老邻居们来到社区,说要为家里的“老伙计”找出路。
  大家说,竹篮、扁担这些小物件家里还能收起来,可大的织布机、做豆腐机,舍不得扔掉,电梯房又不方便放。
  这么多好东西,每一件里面都有好故事。社区工作人员想了一个好点子,社区边上是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许多孩子的父辈都来自吉鸿村,何不把农耕文化给孩子们说一说。
  社区办了一个征集,一个月就收到物品上百件。大家动手,把每件贴上名称、用途,拿到学校展览。有意思的东西,请社区老师傅到现场教,或者让小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像4月2日,孩子们用民国时期的糕饼磨具,做了一笼寿桃。
  这些“老伙计”们的课孩子们真喜欢。
  “一截毛竹根,接上一段细竹竿,就是一件厨具:芋艿倒进铁锅,拿这个工具来回拨,皮就自己掉下来了。木头一头削尖一头做圆,做个小把手拿着,播种的时候地上敲几下,种子更容易生根。”现场,他们叽里咕噜,跟同伴讨论刚学到的东西。
  社区书记严云霞说,这些工具,将由社区进行收集保管,学校进行整理归类,待这里城市化发展成熟以后,选择合适场地建立“三墩北农耕文化陈列馆”。(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