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日本侵华档案展在京开

15.12.2015  13:13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杨继波(前排中)等领导参观展览 本报记者 孙 昊 摄

  12月13日,是我国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吉林省档案馆联合主办,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协办的“铁证如山——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日本侵华档案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杨继波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此次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专题展厅中厅举行,展厅布置得庄严肃穆。仪式开始前,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1分钟。

杨继波在致辞中表示,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此次展出的档案,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铁证。用档案陈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只有铭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这也是档案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抗战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杨继波说,近年来,吉林省档案馆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不少成果。此次展览就是这批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接下来,国家档案局还将继续指导各级档案部门,进一步加大抗战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力度,尤其是加强抗战档案资料的境外征集、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档案历史凭证的独特作用。以档案为证,用史实批驳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论。今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就充分证明了在档案面前,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不容抹杀、更不容篡改。

此次展览分为“南京大屠杀”“摧残妇女”“特别移送”“奴役劳工”“残害平民”“移民侵略”“镇压反抗”“压榨战俘”8个部分,共展出日军侵华档案89件,并配有历史照片70余幅,系统介绍了侵华日军对中国军民实施的种种暴行,以及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囚禁审讯英美战俘、镇压东北抗日联军等内容。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展览展出了6件涉及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罪行的新佐证,包括日军华中派遣宪兵队《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治安恢复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牒)》3件、《邮政检阅周报》2件、《大阪每日新闻》1件,这些档案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后1至2个月内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治安恢复状况和日军屠杀、强奸暴行等。

此外,为使观众更加详细、直观地了解档案中的相关内容,展览还特别挑选了“伪满洲国中央银行资金部外资课关于‘慰安妇’采购资金问题的电话记录”“日军东宁宪兵队《特种工人状况报告》”等18件档案进行重点展示,每件档案均配有相应的中文翻译。展览还同时展出了吉林省档案馆出版的《铁证如山——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研究》一书,该书对此次展出的89件档案进行了汇总。

吉林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贺东平,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卫东,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韩煦东,吉林省直机关党工委副书记孟繁春,吉林省档案局馆长杨川,北京市档案局馆巡视员徐玉伟以及吉林省档案局馆、北京市文物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主持。仪式结束后,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同首都大学生代表共同参观了展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12月14日 总第2849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