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蚕桑产业为何连走4年下坡路?

15.06.2016  13:35

  2012年到2015年,我市蚕种饲养量下降53.1%,产茧量下降53%

  专家称,茧价下降和用工成本上升是蚕桑种养减少的直接原因

   浙江在线6月14日讯  细雨润田,春蚕吐丝,这样的画面曾停留在无数江南人的童年记忆中。

  入夏后,伴着声声蝉鸣,蚕宝宝们纷纷结茧上山,蚕农们又进入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几个月。

  然而,与天气的持续升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蚕桑产业连续4年的滑坡。

  来自农业局的数据:和1992年相比,过去24年,全市养蚕户数量减少7699户;2012年到2015年,我市蚕种饲养量下降53.1%,产茧量下降53%;2013年至今,全市桑林面积减少45.8%……

  这样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作为丝织产品的上游产业,曾经引领一代台州农户创收致富的蚕桑行业为何停滞不前?当前蚕农们面临的最大压力又是什么?

  蚕茧价格一降再降,白水洋镇蚕农很“受伤

  5月的最后几天,细雨纷纷,正是春蚕结茧上山的时候。在临海市白水洋镇塘田徐村,66岁的蚕农徐志连望着自家饲养的4张春蚕,一筹莫展。

  作为镇上的养蚕大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徐志连就与蚕结了缘。之后每年的4月末,他都要进入忙碌的养蚕阶段,从不间断。

  “从买种到饲养,从蚕吐丝到结茧,经过20多天,我们把蚕茧送到镇上的茧站进行售卖。”徐志连说,往年6月的茧站,色泽洁白茧形硕大的鲜茧堆积如山,迎来丰收的蚕农们喜出望外,“那时候,一年能养10多张蚕种,每张蚕种能产100多斤的茧,鲜茧收购价至少20多元一斤。养一期蚕,家里能收入万把块钱,效益还不错。

  而如今,春蚕收购在即,养了30多年蚕的徐志连心里却没了底:按照近几年的收购价来算,饲养蚕种实在不如种点蔬菜或是帮人做短工赚得多。

  “蚕茧的行情一年不如一年,茧站的收购价格也逐年下降,前年一斤茧还能卖26元,去年只能卖到20元,今年价格甚至已经跌破16元了。”徐志连告诉记者,伴随着茧价的递减,蚕农饲养春蚕的数量也直线下滑,“前年我养了12张春蚕,去年7张,到今年只有4张了,到明年还不知道能养几张?

  徐志连说,不止他一户,今年全镇的蚕桑产业都令人大失所望。“据我了解,前年镇上一季共养蚕种1500多张,去年不到1000张,今年仅500张不到。”徐志连说,在2013年之前,镇上每年饲养蚕种2000多张,而近三年来,却以每年500多张的数量持续下跌。

  “十里黄沙溪,万担优质茧”。徐志连介绍,白水洋镇是台州最大的优质蚕桑基地,几十年来无数农民依靠种桑养蚕创收致富,也见识过市场的各种冲击,而像眼前一样的重创,则是头一回遭遇。

  在他看来,目前临海的蚕桑产业主要受两大难题牵制。“市场行情的冲击是首要因素,蚕茧价格徒减不增,蚕农面临亏本的压力,很难坚持下去;其次是桑林面积的减少,像我们村里,桑林面积已从早前的100多亩减少到如今的30亩,又碰上桑叶患黄花型萎缩病,产量和质量大打折扣,使整条产业链深受其害。

  为何连续4年滑坡?茧价下降是直接因素

  和白水洋镇一样,今年整个台州的蚕桑产业市场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记者从台州市农业局了解到,自2012年起,无论是蚕种饲养量、产茧量还是平均茧价,都呈现逐年下滑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5年,全市蚕种饲养量分别为6651张、6295张、5528张、3116张。其中,2014年到2015年,降幅为43.6%。

  与此同时,全市产茧量也经历了从2012年的302吨,到2013年的284吨,2014年的235吨,再到2015年的142吨的直线下降。

  茧价方面,4年来全市均价在2013年达到顶峰,为23.84元每斤,此后便一度陷入降价状态。去年,全市平均茧价为17.68元每斤,据业内人士推测,今年可能会降到15元每斤。

  这一连串的数据不免让人惊叹,是什么让台州蚕桑产业遭受4年连续滑坡呢?

  对此,台州市农业局农艺员陈亚平给出了解释,他表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实行,使得蚕桑产业梯度逐渐朝西部地区转移,随之一起西移的还有蚕茧的粗加工环节,这些都大大地限制了台州蚕桑产业的发展空间。”陈亚平介绍,政策导向加上江浙地区高于西部的劳动力价格,使得台州全市的蚕种量从2006年开始萎缩。

  其次,茧价的下降和用工成本的上升,缩短了蚕农养蚕的利润空间,这被认为是蚕桑种养减少的直接原因。陈亚平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人工、物料、资源的成本不停增长,只有蚕茧收购价不涨,也使得许多养蚕户相继退出这一行。

  据了解,多年来,我市的蚕桑产业集中分布于临海、天台和仙居三地,而产业顶峰出现在1992年,当时全市养蚕户数达到8699户。到了2001年,养蚕户数减少到2000户,而2015年,全市仅有养蚕户1000家左右。

  在陈亚平看来,如今种桑养蚕已算得上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于养蚕户来说,既要种植物,又要养动物,桑叶培育、消毒药、蚕种、劳动力,加上其他物料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陈亚平说,利润的下降甚至遭受亏本的风险是这些年来养蚕户骤减的直观因素。因此,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桑树改种,全市桑林面积急速减少,2013年全市有4800亩桑林,到了2015年,只剩下2600多亩。

  与此同时,陈亚平认为,蚕农老龄化也是造成滑坡的一个因素。“目前台州的蚕农大多以50岁以上、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居多。对这些蚕农来说,选择养蚕,与其说是为了经济效益,倒不如说是在坚持一种农耕传统。”陈亚平说,当下的这种形势对于我市蚕桑产业发展十分不利,并且很难扭转当前的局面。

  蚕茧价格走低的背后,是纺织市场的低迷态势

  无独有偶,除了像徐志连一样的蚕农,对蚕桑行业所处的低潮态势感到束手无策外,还有桑蚕产业链上的其他从业者。

  陈利星是仙居县兴合土特产公司的总经理,从事蚕茧收购业务多年,他和台州各地的无数蚕农打过交道。

  “我从这些蚕农手中收购蚕茧,再卖到造丝厂,他们把丝做好后,再送到印染厂去。”陈利星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亲眼看到无数蚕农因为市场冲击而选择转行,在他看来,这样的遭遇绝非养蚕业的偶然,而是出于整个纺织行业的低迷。

  陈利星说,从2008年至今,纺织行业便开始面临瓶颈,纺织厂、印染厂、造丝厂的发展一同受滞,即使这种现象曾在2010年有所回暖,但并未完全抚平对蚕茧行业带来的影响,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我们供给造丝厂的蚕茧,在6年前,能卖到每吨13万元以上的价格,而现在,能卖到9万元就已经很不错了。”陈利星称,因为卖出价格低,随之一同降低的是自己公司的收入价,“我们从蚕农手中收购蚕茧的价格,也由6年前的2700元每100斤降低到1700元每100斤。

  此情此境,在陈利星看来也颇为无奈。“一方面,蚕桑产业的成本正逐年提升,卖5斤蚕茧的费用还不够请一个工人。对农户而言,养蚕的收入远不及外出务工,实在不划算。因此,如果说过去仙居有50%的村子都从事蚕桑产业,而现在,仅剩不到5%;另一方面,与自动化机器、先进化工材料层出不穷的其他纺织类替代品行业相比较,以传统手工劳动为主的蚕桑产业,无论是在费用上,还是在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上,都难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