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绣衣博物馆:再现台绣昔日辉煌

22.06.2015  14:38

  作为中国民间刺绣的一个创新刺绣品种,台州刺绣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繁缛华美的绣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见证了台州人的勤劳和智慧。而让台州刺绣走向世界、名满天下的,是曾经的台州绣衣厂几十年的经营、完善和推动。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台州绣衣厂的兴衰,正是台州刺绣这项经典产业发展历程的最好见证。但时隔多年,台州绣衣厂的辉煌已成过去,如何让这样的经典延续下去是许多老员工的渴望却又力不从心的事。

  近日,一个完整展现台州绣衣厂历史的博物馆开馆,该博物馆并非政府建设,而是椒江的一位私企老板自掏腰包建设的。那么,他与台州绣衣厂有怎样的故事?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收购公司获意外惊喜

  这位正在重塑台州绣衣厂名片的企业老板名叫吴宏亮,是台州可瑞特内衣有限公司的老板,也是位喜欢刺绣、布艺的收藏爱好者。谈到为何建立台州绣衣博物馆,吴宏亮表示是机缘,也是兴趣所在。

  2012年,吴宏亮将台州芸芝绣衣有限公司收购后,在公司的仓库、资料室等发现大量台州绣衣厂遗留下来的绣衣实物、绣衣样稿、绣衣厂文史资料。

  “我从事高档刺绣内衣行业,对台州绣衣厂的历史也有所耳闻,芸芝绣衣就是台州绣衣厂改制后转过来的,没想到绣衣厂的东西都还保留着。”喜爱收藏绣品的吴宏亮看到这些具有历史印记的物品如获至宝。

  工作之余,他将这些物品整理、分类,包括台州绣衣厂的记账本、绣衣生产工艺卡、绣花工资汇编、当时的绣衣成品质量检验标准、国际标准等,粗粗估算足足有四万件之多。“尤其是一些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绣衣样品以及外国领导人访华时穿的绣衣礼服样品都在其中,这些作品绣工细腻精致,图案饱满圆润,现在的绣女根本无法做出来,可以说是世上难得的珍品。

  刺绣针法再添至宝

  在吴宏亮接收芸芝绣衣有限公司后不久,来自上海的何全余老先生找到他,要将自己多年收集的《刺绣针法》赠与芸芝绣衣有限公司。何老先生说:“这本针法囊括了台州刺绣所有的针法工艺,共有217种,每一种的针法样品都在里面,我年纪大了,自己收藏不如让它回归故里,而这里是台州刺绣的根基,交给台州绣衣厂的传承公司是最合适的。

  手捧沉甸甸的《刺绣针法》,吴宏亮心情激动:“这本书是台州绣女的智慧结晶,可以说是一本刺绣教科书。”他心想着,一定要将这些台州刺绣的历史瑰宝妥善保存。

  而让吴宏亮最终拍板建立台州绣衣博物馆的,还是2012年台州市竞拍台州丝绸博物馆,当时他代表芸芝绣衣和另外两家公司竞拍台州丝绸博物馆的产权。“那次我们公司没有拍成,但是这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公司有这么多丰富的资源,怎么就不能自己建立一个讲述台州绣衣厂历史的博物馆呢?

  原厂员工鼎力支持

  虽然有庞大的历史资料,但要将台州绣衣厂的历史尽可能的还原还需要凝聚众多当事人的回忆和充实。吴宏亮将建博物馆的想法说与芸芝绣衣的老员工们听。

  这些老员工大部分都是原台州绣衣厂的老员工。1997年,台州绣衣厂采取内部分厂委托经营改制后,由原副厂长胡云芝任董事长,成立了芸芝绣衣有限公司,厂里的近300位骨干员工重新起航,与意大利顶级品牌合作走高端刺绣内衣路线,产品几乎全部销往欧洲。2012年,胡云芝退休后,公司辗转到吴宏亮手中,吴宏亮不但保留原厂所有的员工和运作,还依旧延续公司高端刺绣品牌的合作模式,不让传统的台州刺绣工艺流失。

  听到吴宏亮的想法,员工们内心不免存疑,尤其是原芸芝公司副总经理李加定,直截了当地向吴宏亮提出疑问:“你建博物馆是要还原台州绣衣厂的真实历史还是为了个人荣誉?”得到吴宏亮还原历史的答案后,他和原台州绣衣厂裘舜日等干部、职工一起,决定共同帮助创建台州绣衣博物馆。

  依托公司保持的几万件资料和员工们的人脉,吴宏亮寻找到原台州绣衣厂各部门分管领导、老绣工,听他们讲述台州刺绣的起源、台州绣衣厂的建立始末。原厂不少员工还将台州绣衣厂相关的物品送给吴宏亮,包括上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抽纱台布花稿,上世纪40年代用来称刺绣丝线的杆秤等。

  还原台州绣衣厂昔日辉煌

  经过多人的回忆和历史资料比对,台州绣衣厂的辉煌轮廓逐渐丰满。

  绣衣厂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当年在政府支持下创办“中国土产公司海门分公司绣花加工厂”。历经30多年的历史变迁,十余次更改厂名,1984年定名为“浙江省台州绣衣厂”。至此,台州绣衣厂跃居我国同行业榜首,成为全国抽纱刺绣重点企业;上海丝绸公司绣衣生产出口基地。

  在绣衣厂鼎盛时期,厂外缝纫厂多达19家,为绣衣厂提供绣片加工的辅导站有13家,辅导站下设的各乡、镇、区工办工艺品厂达60家,绣花人员近10万人,绣衣年产量达到140万件。台州绣衣厂就像台州刺绣的“黄埔军校”,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绣花精英,并不断培育出设计、抽纱、雕绣等各类人才,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的旷世精品。

  在一年多的建设、整理、反复修改下,台州绣衣博物馆于2014年底修缮完成。这座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的椒江区台州绣衣博物馆,记录了雕绣起源、台州绣衣厂演变过程、抽纱工艺制作流程等;绘制了台州绣衣厂鼎盛时期的组织架构图、绣衣厂历任领导层一览表、建厂以来销售利润产量明细表等;展示了绣衣厂创作的优秀获奖作品、领导人接见台州绣衣厂员工的珍贵照片、刺绣针法等各类历史资料以及所获荣誉。

  “建设台州绣衣博物馆只是一个起点,我希望在我能力之内将博物馆再扩建,将台州刺绣的工艺过程与现代3D技术相结合,将台州刺绣这门艺术更立体、直观地呈现。”吴宏亮目前正与椒江科技局达成合作意向,有望在未来实施这些计划。

  传承经典从孩童抓起

  历史若是陈列在博物馆虽然有利于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对于社会传承却只是纸上谈兵。本身从事高档刺绣内衣行业的吴宏亮深知,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刺绣工艺、学习刺绣工艺,这门技术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吴宏亮的这一想法与桔园小学不谋而合。去年下半年,借着全国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契机,桔园小学向区教育局申请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机缘巧合下,吴宏亮与桔园小学达成共识,学校多次来芸芝绣衣有限公司参观,并在今年年初开设刺绣课程,由芸芝绣衣的两位资深绣工担任刺绣师傅,每周三下午到桔园小学现场指导教学。

  看起来有些枯燥的刺绣工艺,在老师和学生中间却引起浓厚兴趣。5月中旬,笔者来到桔园小学的刺绣课堂,看到古色古香的教室里摆放着七八张绣架,老师和学生们正在绣架上刺绣花朵。瓜子洞、葡萄粒、圆头胖、烟筒胖……在两位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和老师们将台州刺绣最基本的十余种针法学得有模有样,有几位学生和老师在短短一个多月就将花绣得栩栩如生,让师傅们赞不绝口。

  “我们场地有限,目前只在全校四、五年级段挑选30多位学生参加,但没想到孩子们对传统的刺绣工艺这么感兴趣,不少没能参加的同学都想来学习。”桔园小学负责该课程的徐宁洪老师介绍,接下来他们将对学生进行分期教学,让更多学生参与,并编写台州刺绣教材,在全校进行推广。

  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鉴赏品位的提升,手工刺绣服饰的市场正在膨胀。在传统中创新,行业才能激发活力。吴宏亮表示,未来还将与台州高校合作,将传统的绣法与时尚元素相融合,设计出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服饰,拓展它的生存空间。台州刺绣的发展未来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