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古道常有游客摔倒 “爷爷”们组团上山修路
这是一位“执拗”的老人的故事。
80岁高龄,刚刚才做了白内障手术,看得清楚些了,却不在家享清福,反而跑到山上砍树挖土,要修缮一条15公里的古道。
为的是让大家走得安心,自己却不拿一分钱。他就是磐安县大盘镇光明村村民陈忠德。
眼睛刚看得清楚
他就决心要修好古道
80岁的陈忠德,决心要修这条家门前的古道。
磐安的大盘山,地处金华到台州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显要。
上世纪40年代,前人在海拔数百米高的大盘山上修建了一条古道,名为“大盘山古道”,全长约15公里。古道全程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砌而成,工程量浩大,一路上穿越树林、竹海、草丛、沟壑,随山势起伏,景致独特优美。
旧时附近的村民,买点生活用品都要走这条路。
上世纪60年代,这里开通了公路,走这条古道的人渐渐少了,加上年久失修,古道十分难走了。
近几年,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旅游观光客人看这里风光秀丽,空气又好,很喜欢走走古道,一边冒险一边游玩。
每到周末,都有好几辆大巴车停在这里体验,其中不乏杭州、上海、嘉兴、湖州等地的游客。
但古道毕竟难走,又有些陡,玩的人有的就不小心摔倒了,碰上有时候下大雨,就更糟糕了,连个躲雨休息的地方都没有。
这一切,陈忠德老人看在眼里。动过白内障手术没多久的他,再也坐不住了。
每天带领“爷爷团”上山干活
自己一分钱不拿
刚恢复视力的陈忠德找到村里,和大家说了要重修古道的想法,“旅游发展起来,大家多来玩玩也是好事。”
村里表示同意,陈忠德牵头,召集组建了一支10多人队伍的“爷爷团”。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赚钱了,召集的都是50岁出头的村里的老人,其中有3人已经70来岁。
从今年5月12日开始,除非下雨,爷爷们每天坚持上山整修古道,清沟挖土,扛抬石块,垒砌路肩,干得不亦乐乎。
在海拔数百米高的山上造路可不是简单事。
“石块最难采,都是我们自己找,有的还要到偏僻的地方挖,再扛到山上。”陈忠德说,2人扛一块上百公斤重的石头,几步下来就很累了。
陈忠德年纪最大,山高路陡,都有点吃不消爬。每天,他负责管理整个工程,召集大家出工,记录谁出了多少工,谁家里有事来不了。
陈忠德为每位出工的村民算了每天150元的工资,目前已经预算开支了1万多元钱。
而这些钱,主要是陈忠德找到几位村委一起凑的,“没有钱,这么累的工作也干不下去。”
但陈忠德自己,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这么大年纪,还背个锄头和柴刀,砍树枝挖土,忙得不可开交。
陈忠德还想在古道旁修个凉亭,这样一来大家可以躲雨,二来也可以休息。
但算了下,“水泥、砖块、瓦片、沙子都要靠人工挑上山去,估计还要6万多块钱,至今没有着落。”
子女希望他搬到城里同住
他却说路修不好不会走
80岁高龄的老人了,为了不是自己的事情,不计任何报酬还这么拼,大家一定觉得这人很奇怪。
但在光明村几百号村民看来,这很正常,因为他是陈忠德,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老人第一次热心公益了。
陈忠德早年做过代课教师,有1儿3女,十分受村民爱戴。老人平时看到村道路旁杂草滋生、坑坑洼洼,就要动手割除、填平。
2010年的时候,老人还自掏腰包拿出了1万多元钱,为村里修建了一座通往大盘山自然保护区的小桥,“以前都是石墩上走的,一下雨发大水就会没过石墩,大家过河很危险。”
陈忠德没有退休工资,这1万多元钱,还是老人从子女给的生活费里省下来的。
陈忠德的子女对此很不理解,事实上,自从父亲眼睛做了手术之后,子女们就要求老人去城里和他们一起住。
但陈忠德没有同意,他说,这条古道不修好,他是不会离开村里的。
陈忠德的老伴前年去世了,他说:“要是老太婆还在,肯定也会支持我的。古道就从我们家门口过,我们一家6口,以前天天都要从这条路上过。路修好了,老太婆肯定也高兴的。”(通讯员 陈鑫洪 记者 傅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