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祠堂

20.08.2017  21:33

  山野深沉,星汉璀璨,坐在淳安县文昌镇文昌村何氏祠堂门前,石狮默默,虫声寂寂,整个人被一种少有的宁静包裹着。700多年前,也是一样的星河,一样的静夜,南宋遗老何梦桂倚在不远处的小酉坞高楼一角,面对迢迢银汉,吟出“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如果这天河有桥、时空有隧,想必就是这虫声或蛙鸣了吧。一样的星光月照,一样的夜潮涌动,一样的山河苍茫。溯流而上,沿桥而往,我似乎能听到微微的瑟缩声,隐隐的踱步声,和悄悄的翻书声。

  何梦桂生活在江河日下的南宋末年,高中探花,官至四品,其侄何景文也登同榜进士。何梦桂历官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大理寺卿,后称疾辞官,筑室文昌小酉坞。元至元年间被推荐,授江西儒学提举,屡召不赴,著书自娱,终老家中。学者称他为“潜斋先生”。

  青山碧水的家园是再好不过的隐居著述之所了。“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曾几何时,当深山竹楼里的小酉坞梦醒之时,月光满地,何梦桂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年号变了,朝代变了。老泪纵横、凄凉悲苦、孤单无助,他裹起前朝温存的衣衫却依旧清寒。我仿佛能听到模糊的叹息声,还有沙沙的落纸声。

  我真的看见了,看见他轻声吟着“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踱出了小楼,他没有穿鞋,哪还有心思穿鞋?枯枝扎在脚掌,总比利剑刺痛心窝要好,况且还有这层层落叶可以托身。一片枯叶坠落眼前,再也不是作别凡尘的悄无声息,再也不是翩然而下的轻如羽翼,却仿佛如千金坠落,如九天垂瀑。大宋已远去,唯有故乡在。想当年,石峡书院苦读三秋,“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子拜丹墀亲未老,叔登金榜侄同年。”叔侄同年中榜是何氏祠堂何等的荣耀,书院同出状元、榜眼、探花是严州文脉的造化。春风浩荡,犹是前朝;意气风发,恍如年少。面对新朝的一纸任命,他鄙夷地一笑就随手撕成了满天落叶,眼中充满了文人的执拗与孤傲。他真的归隐了,不仅隐于市,更隐于时,隐于心。

  家国不幸祠堂幸,何梦桂带着村中父老修祠堂、建家庙,书香世家得以绵延承继,并挥毫命名“文昌八景”:塔坞清风、青山拱翠、何畈春耕、龙田夜读、晡峰夕照、澄水回澜、鼓陇樵歌、小桥鱼钓。如今,塔坞、晡峰已经不知所踪,也许就是村口那相耸对峙的双峰;小酉坞、竹楼亦难觅踪迹,也许早已化作红泥绿尘,成了古村老墙上的夯土;只有这青山拱翠,层林依旧,当年何梦桂苦读的龙田又多了几层黄叶,樵采的鼓陇又添了几抹绿色,小桥流水,给山村平添了几分野趣。

  何氏祠堂雕梁画栋,古祠门梁之上星斗参天,如老树开花,一夜梨白。千百年前,这宏材巨木也许只是一颗星点细籽,它得修炼几世,历经多少沧桑磨难,才能修得如此善缘,于这祠堂檐下沐山风谷雨,听诗书文章,看香火鼎盛。

  今天的文昌村已是“文明村”“小康村”,每年正月十五,村民都要在何氏祠堂举行舞龙灯、唱大戏等文化活动。目前的何氏祠堂也是文化礼堂,兼具文脉传承、培训学习、交流沟通、节庆活动和村务管理等功能,是文昌村民的精神家园。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700年了,不一样的时节,不一样的物候,不一样的感悟,我却在这古色祠堂与何梦桂有了心灵的交流。我把这些都归功于一座看不见的桥,一座由夜潮湿气温润、由雀鸟鱼虫共筑、由山野层林承托、由诗书妙趣维系的古桥,它以土木之身经受河水、时间的冲刷,联系过去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