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查验将“少开箱多扫描”(在国务院政策听风会上)

21.03.2015  13:11

  3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于欣丽、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胜强,分别介绍《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务院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重金属严重污染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要调整产业结构

  陈晓华介绍,《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农业的用水总量要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利用系数要从现在的0.52提高到0.55。规划要求2020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实现零增长。

  陈晓华介绍,解决化肥的问题,主要是要防止或者减少过度施肥和盲目施肥,通过测土配方等技术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同时鼓励农民用绿肥、农家肥替代化肥,培肥地力。

  对于农药,主要是解决过量、不安全施用问题。要修改农药使用条例,明确高毒农药要实行定点和实名制购买,这样防止高毒限用农药的滥用。同时,通过科技研发和补贴政策,使农民用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在回答关于规划提出的 “适度退减耕地”的“度”怎么把握的提问时,陈晓华介绍,一方面,确实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地方,生产与资源环境不相匹配的地方,比如说25度以上的坡耕地、湿地、草原、湖泊等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工程有序退回来。另一方面,如重金属严重污染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漏斗区,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把不该由政府制定的标准交给市场

  于欣丽介绍,这次《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用“放、管、治”的思路来解决当前标准化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问题。

  首先要“放”,包括:

  一方面,现行标准体系中,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有近10万项,70%左右都是一般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于欣丽介绍,改革方案提出把这部分不该由政府管的标准放开,放给具有相应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产业联盟依据市场和创新需要来制定团体标准。

  另一方面,改革方案提出逐步取消企业标准备案管理,企业不用去备案,只需要对其产品服务标准进行自我声明、公开就可以。

  其次是精准“管”,一方面,改革方案提出将国家、行业和地方三级强制性标准整合为一级,就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有效解决体系乱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管少、管好、管到位。

  第三是“治”,形成共同治理新格局。在国务院层面设立标准化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在市场层面,把一些不该由政府制定的标准交由市场,设立团体标准,形成市场共治。企业标准由企业进行自我声明、公开,社会层面由公众进行监督。

  完善“一带一路”内陆地区的口岸支点布局

  黄胜强介绍,新常态下,我国外贸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削弱,新的竞争优势还没完全形成,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压力增大。另外,内陆和沿海开放程度不够协调,因此急需加强和改进口岸工作。《国务院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重视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对外经济和外贸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完善“一带一路”内陆地区的口岸支点布局,加快沿边地区开放步伐,提升沿海地区口岸开放水平。在改善外贸发展环境方面,《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全国40多个海关一体化通关。

  不仅如此,还要加快口岸各个部门 “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联合执法、联合查验”的范围,把过去的“串联执法”改变成“并联执法”,货物能够一次性申报就可以解决问题,不要过多道手续。

  另外,在现有基础上,再取消下放一批涉及口岸通关及进出口环节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的审批。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非侵入、非干扰式”检查检验的比例,特别是对进口的货物集装箱检查,更多采取扫描的形式,少用打开箱子把货物掏出来检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