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倾向于将自己看成受害者 《战后欧洲史》打破你对欧洲的种种迷思

13.04.2015  01:38

战后德国的废墟上》 著名摄影师威尔纳·比切夫(Werner Bischof)摄影作品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译者: 林骧华等 / 王晨 校 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因为一直以来欧洲是人类各种思想与理念的实验室。然而,进入20世纪,欧洲接连引爆了两场世界大战,这两场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欧洲的地图也一再被重绘。

托尼·朱特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家和学者,他多次在欧洲34个国家调研访问、收集史料,以 “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梳理了欧洲社会变迁的真实面貌,简明地概括了欧洲60年中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态势,写成了《战后欧洲史》这部“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

有关现代欧洲史的论著不胜枚举,有名的有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以及乔治·利希泰姆的《20世纪欧洲史》。可这两部书,时间节点都没有超过本世纪,唯独朱特将欧洲历史的书写延续到2005年。从这一点来看,就需要超凡的学术勇气。众所周知,当代史是最难写的,因为涉及的很多事件还没有答案,很容易引发非议。但2005年《战后欧洲史》出版,被《出版商周刊》称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纽约时报书评》认为其“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2010年新星出版社首推中文版,分上下两册,引发好评一片的同时,也被指出存在一些翻译上的偏差。于是,去年下半年,中信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四卷本的《战后欧洲史》,四卷销量超过10万册,如今图书还在热销中。

著名哲学学者徐友渔从他的个人经验出发,给这套书做出了解读,我们选摘如下,希望这套书能打破你对欧洲的种种迷思。

我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因白内障导致双目几近失明,从外语教师的职务上退休,命令我每天给他念报纸,专读国际新闻。因此,什么“西德复活军国主义”“美、英、法、苏四大国首脑最高级会晤”等消息于我十分熟稔,足以在同龄小伙伴中掌握话语权。“文化大革命”时“天下大乱”,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阅读监管系统也随之瓦解,我在大看内部书籍之余,发现以前引以自傲的国际知识不过是冷战宣传的一面之词,于是开始了清理和重建外部世界知识之旅。

前不久读了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第一感觉是:了解历史真实是一个相当漫长和艰巨的过程。我们关于欧洲许多关键事件的知识要么是完全错误的,要么是片面和歪曲了的。

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

迷思:中国人对于忏悔这个话题有特别的兴趣。对外,有日本是否对曾经侵略中国表示忏悔的问题;对内,有“文化大革命”中充当打手、告密者的人是否对受害者认错忏悔的问题;更特别的是,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和科尔向犹太受害者纪念碑下跪的震撼人心的举动与日本人的顽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对有着深刻反思习惯的德意志民族充满好感。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徐友渔(哲学学者)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