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深化“三农”服务

26.12.2016  17:49

浙江大学积极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通过队伍选派、科技帮扶和机制保障等举措,全面推进服务“三农”工作,为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注重队伍选派,提升服务能力。一是长期选派科技特派员。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先后派出329人次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分布在全省14个县(市、区)25个乡镇,为当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汪自强的先进事迹,他在泰顺担任科技特派员长达11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给山区带去130多个新品种,技术推广种植面积10000多亩,争取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增收提高5倍。二是开展团队式科技创新服务。组建由骨干教授领衔的41个专家团队,服务全省34个县(市、区),团队数量占全省近1/3;创造了高校服务地方的“1+1+N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即:1个首席专家团队、1个地方农技推广服务小组和N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将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保证新技术、新成果能够快速到达农民手中;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园、湖州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联盟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湖州农民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养成模式成为全省典范。

做实科技帮扶,形成良性互动。一是传播科技知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举办科技培训和组织参观学习等途径,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科技水平;以农户、种养殖业主等为服务对象,进行产业发展规划、现场指导和技术示范,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助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累计举办培训班400余次,培训32140人次,实施高山果蔬、油茶新品种选育、水库网箱养名优鱼等科技项目290余项,引进果蔬、茶叶、土鸡、山羊等动植物新品种450余个,联系示范户7000余户,示范基地面积达64380亩。二是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学校涉农学科发展。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特派员把学问作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山深处,将科技帮扶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写出高质量调研报告100余份;拓展实践教育,推动农业学科发展,将高等农业教育向基层延伸,湖州吴兴金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该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每年接受50批次、1000余人次参观考察及130人次实习和实践活动。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服务机制。一是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助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成立先后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担任院长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60余名专业教师,专门从事技术推广等社会化服务;成立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教兴农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氛围。立足新农村建设机制与模式创新,制定并实行分类考核配套政策,在岗位考核和职称评聘上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给予政策倾斜;把科技帮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所在学科和院系作用,形成“一人下乡、全院支持、全校关心”的机制和氛围。三是搭建平台,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整合并发挥学校优势,着力打造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创新、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三农”重要平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并在嘉兴、金华等地合作共建了12个分中心,在全省建立了一批农业专家创业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合作载体,服务浙江省新农村建设。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