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阳光 温暖着浙江每个角落

27.01.2016  10:50

    浙江在线01月27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马悦)快过年了,高位截瘫的龙泉市安仁镇胜岱村村民叶小军算起了增收账:自2014年底全家在政府帮助下搬下山后,他在镇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从事玩具检验工作,父亲也在镇上打工,一家三口2015年收入3.5万多元,人均收入比2014年多了8200多元。

  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把幸福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浙江率先交出了共享答卷——2015年初,包括龙泉在内的我省26个原欠发达县“摘帽”;2015年末,浙江又全面消除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共建任务的省份。

  人民群众能否普遍获得红利,是衡量改革发展实效的重要标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国运。本着共享发展的理念,浙江历届省委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八八战略”,到“两富”“两美”浙江,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其中一条主线。坚持这条主线,一个共建共享共富的浙江已经越走越近,一个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的浙江已经起跑,一个共同富裕的浙江已经初步形成。

  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浙江又构画了新蓝图: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让老百姓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让更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这是一条带着温度的发展路径,更是一份温暖的民生承诺。浙江正努力让更多的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

   不把贫困带入“十三五

  藻溪镇下山虎村卢立勇,急需安排工作;桥墩镇金山头村武红梅家,需要技能培训……在苍南县扶贫入户调查表上,扶贫对象的情况及对策等信息一目了然,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开展结对。

  在开化县,当地因地制宜扶持一批茶叶、蚕桑、毛竹等特色产业基地,以项目为载体,在扶贫重点村中扶持了80个特色产业开发项目。

  各地干部的想法很一致——只有找准扶贫的抓手,才能对症下药、拔掉“穷根”。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八八战略”,其中就包含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细细比照,浙江提前五年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靠的正是“精准”二字。

  精准带来高效。多年来,我省相继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逐步降低低收入农户贫困水平,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2008年,我省率先建立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在全国最早实施精准扶贫,动员各方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千方百计助农增收。2012年,在上一年国家制定的2300元扶贫标准基础上,浙江出台了4600元的扶贫标准,比全国高一倍;2015年,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率先实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底,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1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脱贫增收要靠自身“造血”。通过改革创新,贫困地区一度沉睡的土地、劳动力、资金、自然风光等要素“”了起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增收。

  脱贫增收借助互联网驶上了高速路。2015年5月,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现场会在遂昌县召开,电子商务向山乡延伸,推动农产品销售和产业融合,成为农户在家门口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快建设并形成了“托底线、保基本、全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如富有浙江特色的不让“失海”渔民失业,舟山市已将渔民作为特殊群体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范畴;宁海、奉化、象山等地参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办法将渔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

  “十三五”开局,浙江提出新要求:在确保贫困现象不出现反复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到帮扶低收入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来,转到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上来,转到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让更多低收入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按下教育均衡“快进键

  田太阳是个布依族男孩。2014年,他跟着打工的父母从江西来到龙游,在龙游工业园区内的北辰小学读书。“学校里教室好、体育器材和图书很多,老师对我很亲切。”北辰小学是一所公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2013年投入使用以来,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10多个民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办学水平……争取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支撑体系,城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和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使浙江成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教育强省。

  翻开“十二五”浙江教育事业的画卷,不难发现,教育始终紧贴均衡、共享的节奏,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寸土地,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呵护每一名学生”,这是浙江给出的承诺:让每一个孩子——无论生活在都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条件优越还是贫寒,无论是身心健康还是身有残疾,都能有机会均等地享受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

  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这一切,得益于一桩桩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实施的工程,也如同灵巧的绣花针,在城乡学校间织就了一幅幅靓丽的图景。

  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我省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你看,破烂校舍大变样了,计算机房、实验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一应俱全,塑胶操场、图书馆都建了起来,班班都有多媒体……”龙泉市锦溪镇双岭小学所在的岭根村村委会主任吴孝宗激动地说。更让他欣喜的是,这几年,许多家长放弃让孩子去城镇学校就读的念头,因为“家门口的学校一点不比城里的差”。

  积极发展特殊教育,身有残疾的孩子同样共享着教育均衡成果,实现人生的精彩梦想。“十二五”期间,我省通过组织开展“送教上门”、落实随班就读、加大特殊教育经费保障力度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普及程度,目前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5%。

  城乡教育均衡,不仅看办学条件,更看教学质量。2011年起,汪培新有了两个身份——他不仅是杭州学军小学校长,同时也是转塘小学校长。4年多时间,不起眼的郊区小学各类优质课评比、教育科研在西湖区名列前茅,学生的个性特长、文明习惯等都得到全面发展。据介绍,近年来我省启动公办初中和小学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省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有11750人,其中骨干教师交流比例达22.18%。

  “十二五”期间,我省各地通过补短板、抬底部、促均衡,加快推进名校集团化、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园饮水质量提升等一系列工程,义务教育开始向高水平均衡发展。2015年6月,我省9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完成区域均衡发展任务。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省正向教育现代化大步迈进,正全力建设教育现代化“大厦”,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

   家门口也能看名医生

  2015年12月23日凌晨1时,淳安人郑先生82岁的父亲突发脑出血被送到淳安县人民医院,情况危急。值班医生立即联系省人民医院派驻淳安分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徐建林。“从打电话到徐主任赶到,只有8分钟。”郑先生说,省城专家帮父亲做手术,让他放弃了往杭州转诊的念头,如今父亲的情况正在慢慢变好。

  “大医院挤不进,小医院不放心”,曾是很多居住在县城、农村群众的焦虑。如今,许多淳安人已经转变观念。每周一至周五,在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原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天天有省城专家坐诊,遇到疑难重症,医生还会第一时间帮患者联系上级医院转诊。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强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建设“健康浙江”,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医疗保障,这就是百姓的期盼之一,这就是浙江的奋斗目标之一。

  为了让基层百姓也能享受到城里的优质医疗,2013年,我省开始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让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和优质医务人员下沉,实现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122家县级医院分别与省、市级三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医关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县(市、区)全覆盖。

  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带来的是医疗质量的普遍提高。以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为契机,我省7个市、42个县(市、区)率先启动分级诊疗试点,“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成为当下的就医新秩序。统计显示,试点地区县域就诊率同比上升3.0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同比增加3.02%,部分地区县域内就诊率已达90%。

  针对群众诟病的“以药补医”,浙江也已积极改革。2015年,杭、宁、温、绍4市和省级医院率先试点,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机制。此前,2014年,浙江省、市、县三级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十二五”时期,我省药品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达60%,医药费用增长幅度趋缓。卫生总费用中,个人现金支出的比例从2010年的38.54%,下降到2014年的33.84%,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三五”的宏图已然启幕,未来的发展也将继续落实为群众切身可感的实惠:让之江大地10.18万平方公里版图,同沐发展的阳光雨露;让5000多万浙江人民,分享发展的感人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