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接轨上海 培育发展优势——加快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与促进经济转型升

15.01.2015  19:07
 


本调研课题研究目的是我市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抓住上海实施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四个中心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深化接轨上海,加快我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构建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新优势。课题调研时段为2014年8月至10月,采取了走访上海有关政府部门和重点发展平台,召开座谈会,考察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研读分析文件资料等形式,还赴各县(市、区)进行了专题调研。课题调研报告结合我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对上海市发展情况及其虹吸与溢出效应的分析,就我市服务贸易发展路径和对策提出了建议。



一、上海实施国家战略及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引领着对外开放,承担了多项国家发展战略和改革创新试点任务。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正在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转型不断加快。本课题研究的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的目标核心,为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描绘了新常态下新的蓝图。



(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上海自



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一年来,总体实现了中央关于开展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与要求。一是改革开放创新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和压力测试,一些先行先试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在投资管理制度创新、贸易监管制度创新、金融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其试验的目标任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总体得以实现,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模式与经验。目前,已有2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或部分地区推广,20多项比较成熟的经验正被加速复制。二是国际服务贸易成为拓展对外开放的增长空间。自贸区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推进了投资自由化进程,尤其是服务业领域开放明显加速,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以及融资租赁、检验检测、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数据处理等业态规模做大,形态更趋高级。



(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效应逐步显现。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批推动的包括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在内的三大自主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以上海康桥工业园区、医药园区等为拓展园区,以跨越浦东浦西一区二十加一园区为组团分布、差异发展、互补合作的发展格局。随着上海张江自主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其科技创新、研发设计、商业模式正在加速向长三角江浙沪核心地区辐射,形成了研发设计在上海、地区总部在上海、营运中心在上海与成果转化、生产加工、市场拓展在江浙两省的合作共赢格局。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国际金融建设是上海市建设成为“四个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已经形成了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滩金融创新集聚区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融资租赁业态的发展格局,全市集聚了100多家外资银行及外国银行办事处,仅在自贸区的融资租赁公司就增至400多家,注册资金300多亿元。为了拓展在华金融业务,这些外资金融机构以上海为基地和前台,积极拓展面向江浙地区的金融业务,一方面籍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企业,承揽银行存款和贷款发放业务;另一方面,在江浙地区离上海周边地区开展服务外包与银行后台处理业务,江苏昆山市花桥商务区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就抢得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辐射效应的先机。



(四)上海区域会展中心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会展业是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业态,美国、德国、阿联酋的经验充分说明了会展业对建设全球贸易中心城市的撬动作用。上海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过程中,积极推动会展业,借助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的机会,与商务部联合在浦西虹桥商务区建设了国家会展中心,在浦东加快培育会议会展业态,举办并承接了全球性、全国性的大型会议会展活动。但由于国际买家卖家以上海作为来华开展跨国采购的目的地,尤其是行业性、专业性的采购行为,给浙江以块状经济、市场采购为特色的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发展的地区带来了机会,一些中小型、专业性的展会越来越多地在距离上海一小时交通商务圈的城市举办。



(五)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领先全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上海市就在全国率先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经过30多年的培育与发展,上海市已经形成了覆盖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以及各种业态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上海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了十大进口贸易与商品展示平台,搭建了语言文化交流与翻译、中医药出口、服务外包业务二包三包交易等市场性跨区域平台,形成了市域内区域差异竞争与特色发展的发展格局,对江浙两省临近城市扩大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增长空间。



当然,上海市在实施上述战略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两大效应。从虹吸效应来看,第一,上海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的同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建设的极化效应和高端要素、高档业态的虹吸现象将进一步显现,因此,我们在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时一定要坚持依靠传统制造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两大重要支撑,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第二,上海市总部经济规模迅速发展壮大,对以外国投资为主及以外向发展为主的国内民营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形成了集聚作用,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纷纷将总部迁至上海;第三,上海市区加快建设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将集聚更多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机构。从溢出效应分析,上海市要素成本和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在引进服务贸易从业人员时将越来越面临瓶颈制约,因此,一些以银行后台、数据处理、物流配送等严重依赖人力的业态将加速向周边地区转移。



二、嘉兴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开放性经济大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拓展,我市国际服务贸易不点发展转达。进入“十二五”以来,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形象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成为我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业态。



(一)从总量规模来分析。2013年我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8.71亿美元,其中出口9.52亿美元,占50.88%;进口9.18亿美元,占49.12%。2014年1-10月我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7.53亿美元,其中出口9.15亿美元,占总量比52.2%;进口8.38亿美元,占总量比47.8%。



(二)从结构来分析。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涵盖服务贸易12大门类。2013年,运输服务4.87亿美元,占总量的26.04%;旅游服务5.41亿美元,占总量的28.94%;分销服3.22亿美元,占总量的17.19%;其他商业服务1.95亿美元,占总量10.42%;教育服务1.3亿美元,占总量的6.94%;计算机和信息服务6597万美元,占总量的3.53%;其他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9892万美元,占总量的5.29%。从中可以看出,我市国际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态进出口占比较高,新型贸易形态增长较快,金融、保险服务、文化、娱乐、通信服务等高端服务和体育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及潜力。



(三)从贸易收支来分析。服务贸易继续保持顺差。从全国国际服务贸易多年来均为逆差,而我市则略有顺差,2013年顺差金额3400万美元,2014年1-10月顺差7700万美元。在12个领域中有4个领域保持顺差,分别为运输服务、分销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国际服务外包,2013年顺差额分别为1.05亿美元、1.25亿美元亿美元、8540万美元、5505万美元。其他商业服务、教育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呈现了较大的逆差,2013年逆差额分别为1.68亿美元、8947万美元和2149万美元。



(五)从贸易主体来分析,我市的国际服务贸易分为企业和个人两大主题,在外管局登记入账的企业有374家,分布在全市各县(市、区)。



(三)机遇与潜力所在



1、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国际服务贸易互为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常态,各级政府不断提高对服务业对外开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行政推动工作力度,国家层面相继颁布了多部开放服务业的法规、规章,涵盖了金融保险、贸易分销等诸多领域。我市在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今年市政府“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要求,并在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中提出要“建立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协调发展机制”,并将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促进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步形成了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



2、上海自贸区为新一轮服务贸易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按照国际化、法制化、标准化的要求,各项服务业开放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复制推广,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贸易发展方式、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等方面进行的制度创新,必将有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其辐射作用,会给我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来新的机遇。



3、对外贸易形势和贸易环境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的出口,带动了相关技术服务出口;设计、研发、自主品牌等竞争优势产品逐年增长;人民币预期升值为境外旅游消费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境外承包工程、境外办企业、对外经济合作、民俗特色文化境外演出等将推动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推广,“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服务贸易便利化举措的制定和金融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环境。我市服务贸易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转折阶段。



4、货贸发展和高新技术应用推动服务贸易加速。我市国际货物贸易连年保持稳定发展,进出口总额将超过340亿美元,带动了与货物贸易相关联的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原先“不可贸易”的服务转化为“可贸易”的服务,加上政府不断鼓励推动制造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知名的制造企业把一些实力雄厚的部门转型成为专业的服务企业,分离服务与生产活动,依靠他们丰富的客户资源、品牌优势、资本实力,实现跨界强强联合,并加快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将快速形成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



(四)主要问题



1、服务贸易总量规模偏小。2013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8.7亿美元,约占全省总值的5.74%,,而同期我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全省总值超过9.5%;我市服务贸易仅在我市的国际贸易总值的5.56%,不仅低于杭州、温州10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规模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贸易业态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我市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品总值中运输、旅游的传统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上述二个领域占到总量的近55%;而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通信、咨询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仅占12%,明显偏低。由此可见,我市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金融、保险、咨询、信息和计算机等高附加值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比较落后,特别是作为服务贸易新兴领域和附加值较高领域的服务外包和文化出口等发展基础薄弱,动力不足。



3、业务统计系统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统计方法和系统尚在初建阶段,各地未能统一,商务部采取外管收支统计。随着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种类越来越多,而目前外汇收支统计体系的项目设置已不能全面反映服务贸易发展的真实状况。我省虽然形成了外管、商务、海关、旅游、邮电、统计等6部门的整合统计系统,但尚不能获得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统计数据。今年,上线的服务贸易运行统计监测体系样本企业少,漏报、少报、迟报现象较为普遍,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服务贸易的运行分析离“全面、准确、及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统计数据的不确切影响了政府监测、决策和企业业务的开展。



(五)制约因素



1、人才结构性缺失较为突出。在现有的从业人员中,基础操作型人才较多,而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及外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较为缺乏。从我省的情况看,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有70%集中在杭州,其他城市招人难、留人更难。



2、缺乏服务业的强劲支撑。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我市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中心城市还没有形成较强的集聚力,城市功能和综合发展基础水平较低,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低,服务业相对落后必然导致较低水平的服务需求,直接导致服务出口缺乏竞争力。在经济分工格局中,上海、杭州等城市主要从事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我市则侧??于货物贸易,因此,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3、缺乏有效的工作推进体系。目前,我市政府层面缺乏统一权威的信息监测和工作协调机制,服务贸易工作涉及许多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如发改、商务、银行、保险、外管、旅游、电信、邮电、文化、信息产业、建筑、咨询等,涉及服务贸易的部门规章较多,而部门之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益保护和行业经营垄断现象,没有统一的工作推进和协调机构,导致工作体制不顺,缺乏力度,协调难度大。



4、缺乏政策的有力推动。目前我市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的政策相较与货物贸易的政策显得薄弱而且支持项目十分分散,不能促使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移,并以此形成境外服务输出优势。



三、加快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路径



(一)突出重点领域,形成服务外包新热点。围绕“培育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积极发展检验监测外包、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外包、着力发展物流管理外包”四大重点,在市本级重点发展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物流管理、金融外包、医药外包、财务管理、软件设计等业态;在各县(市)重点围绕当地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和产品设计、商品检测、人力资源管理等业态。



(二)培育壮大国际服务贸易重点发展领域。加快发展旅游业,通过境内外旅游促销活动,做大入境游规模和境外游客消费;运用新技术支撑手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业态;鼓励建设公共海外仓等新型商务模式,迅速扩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提升国际商务水平;积极培育文化服务贸易企业,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增强文化出口开拓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剥离货物出口中的服务贸易,提升服务价值。在签订货物销售合同时,单独计算货物价值,对货物中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专有技术使用、技术升级、设备维修、维护、人员培训等签订服务贸易合同。



(三)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为目标,在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同时,积极推动主副分离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做大服务业发展规模;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贸易业态优化为手段,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和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促进经济、社会、城市、劳动力实现转型。



(四)搭建国际服务贸易信息发布和公共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参与长三角服务贸易联盟,交流和发布国际服务贸易信息,探讨建立链接沪杭服务外包业务交易平台,鼓励企业注册浙江省文化出口对接交易和服务外包对接交易网上平台,开展线上交易,加强与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中心和语言文化贸易平台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都市资源以及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五)加大城市形象境外营销与市场拓展力度。要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加强对境外市场的分析研究,坚持“宣传与推介结合、国内与境外结合”的原则,面向重点国家、重点城市,采取活动推销、媒体营销、区域联销、产品促销等形式,开展城市形象的整体策划和宣传营销,扩大城市的影响力。组织企业参加专业展会,引导企业走出去拓市场,鼓励服务贸易企业采取境外设点、收购营销网络等多种“走出去”形式拓市场。发挥品牌的影响力,通过注重品牌效应来拓市场。积极探索开拓转口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



四、下一步培育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工作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突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轮驱动作用,进一步突出国际服务贸易尤其是服务外包作为连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和考核评价力度,增加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在对县



(二)明确目标,科学定位,形成全市差异化互补式的国际服务贸易业态发展格局。在制订“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时,要对服务业发展重新定位,明确符合我市临沪连杭区位优势、传统制造业发展特色、县级行政主体自身特色的服务业专项规划,形成国际服务贸易“1+9”系列规划,统一塑造“嘉兴服务”的服务业区域品牌形象。



(三)把握重点,集成政策,强化政策对服务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在清理规范地方财政扶持政策时,要确立“政策力度不求最大但求最优、补助资金不求最多但求最需、支持重点不求最全但求最准”的思路,重点支持发展服务业进口业务、离岸服务外包和培育国际服务贸易大企业。



(四)整合资源,条块结合,强化政府主导部门携手的合力共推工作机制。建立市级国际服务贸易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形成政策共同宣传、数据共享共用、统计实时交流、信息同时发布、培训一起组织的整体工作合力。

(嘉兴市商务局供稿)
来源:( 浙江商务厅 )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
浙江近五年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21.1%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钱晨菲 徐翘楚)“浙江正在加大投放,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据统计,浙江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26.浙江网
2020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浙江宁波开幕
  中新网宁波9月11日电(记者 项菁)9月11日,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