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通讯诈骗要善于“打七寸”

09.03.2016  06:23

    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警方、银行、通讯运营商三方平台的信息共享,迅速冻结诈骗分子作案账号,保住被骗资金,才能真正跑赢诈骗分子。

    温州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成立3个月,已受理通讯(网络)诈骗案件3649起,锁卡973张,止付金额501.6万余元,占总报警金额的17.03%;实现了发案总量下降、冻结资金上升、破案率上升和群众防范意识上升。这一成果得来着实不易,被称为“温州经验”。

    通讯诈骗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很多地方仍处于高发态势。以我省为例,去年,全省公安机关受理通讯网络诈骗案件10.71万余起,损失金额15.43亿余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天293起,被骗走423万元。

    从诈骗的手段上来看,可谓花样百出。伴随通讯技术、金融支付手段的进步,通讯诈骗的伎俩也在不断“进化”。2003年至今,从利用信件、短信、任意显电话诈骗,发展到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利诱、恐吓。官方总结出了43种常见通讯诈骗手段,有冒充公检法、医保、社保等官方机构的诈骗,有快递签收形式的诈骗,有虚构车祸、绑架等利用亲情的诈骗,还有通过微信冒充微商代购实施的诈骗。凡此种种,用演员范伟在小品《卖拐》中的话来说,“防不胜防啊!

    前年1月,杭州演员汤唯在上海报案称被骗了21万元;去年5月,杭州张大妈被骗了460万元,创了杭州通讯诈骗受骗额的新高。网友笑称“大妈被骗叫蠢,女神被骗叫纯”。调侃之余,大家也真切希望有关部门的打击力度更大——毕竟让每一个个体都防住这种高风险不太现实。

    那么,既然警方已经做了大量打击和防范工作,此类案件为何仍高居不下?这就必须研究通讯诈骗的特点——非接触式、跨区域甚至跨国作案,打击成本极高;被骗资金通过转账被很快转移,追赃困难;通讯运营商管理有漏洞,虚拟任意号码的网络电话处于监管真空。

    所谓打蛇打七寸,很显然,通讯诈骗的“七寸”就在于“无人监管的网络电话”和“可迅速转账取走的被骗资金”。掐“七寸”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屏蔽诈骗电话,另一方面要让诈骗账户的钱被迅速冻结。而这也正是广大百姓意见最多的地方——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通过调研就曾得出尖锐的结论:通讯诈骗有一套利益分配格局,除了犯罪团伙总头目取得40%的收益外,运营商通过通讯费等在这个“诈骗蛋糕”中能获得10%的利益。

    反通讯诈骗“温州经验”的要点即在于此。首先,由温州市委政法委牵头,多部门参与成立反诈骗中心。其次,抽调各大银行、各通讯运营商、公安部门成员入驻中心、24小时协同办案。这种统起来、短平快处置警情的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警方、银行、通讯运营商三方平台的信息共享,闪电出击,迅速冻结诈骗分子作案账号,保住被骗资金,并封堵涉案电话号码。换句话说,真正跑赢诈骗分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通讯诈骗已经成为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各地政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也应当汲取反通讯诈骗“温州经验”,付诸实践。

    当然,作为普通百姓,也应当提高警惕,牢记“三不”——不轻易相信、不轻易转账、不轻易给钱。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俞连明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