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教育局四举措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创造公平环境

29.12.2015  19:14

近年来,宁海县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截至2015年9月,该县14个乡镇,4个街道,共接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15670人,其中小学生12603人,初中生3067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13482人,公办学校接纳比例达到86.04%,比去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相比2000年在宁海县接受教育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1019人,增长了14倍。宁海县教育局主要采取教育政策保障平等、基础建设大力扶持、优化规范服务管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举措,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创造公平环境。

教育政策保障平等。该县教育局出台有关文件,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到县教育总体规划,出台《宁海县义务教育段城区学校招生工作方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分类入学招生程序,进入城区学校就读。合理安排异地中高考,积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问题。教育局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问题,努力开辟有效途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均可参加中考,允许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读职业学校,并与当地学生平等对待,享受同样的免学费政策以及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可报名就读该县普通高中,可在该县报名参加高考。

基础建设大力扶持。教育局从2004年起就把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纳入到本地教育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在要求各乡镇公办中小学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同时,县教育局还积极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余校舍设立公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目前樟树、邵家、白峤、上金等地学校基本以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为主。在务工人员相对聚集的地区建成回浦小学和山水小学,规划新建正学小学,将进一步缓解随迁子女就学压力。目前新建迁建的回浦小学、山水小学、正学小学、大湖小学、望海小学等5所学校,总体投资达4.7亿,工程均按计划推进。列入2015年度标准化学校改造计划的一市中学、银河小学、桑州中学等21所学校改扩建工程,总计投资达5200万。考虑到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办学经费短缺,教育局每年都给予外来务工子弟学校适当的经费补助,并为学校添置了部分教学器材。

优化规范服务管理。将流动人员子女学校的财务纳入县教育经费核算中心进行专项管理;将其教学教研纳入到县教研室统一指导,平等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和评比活动;建立公派教师到流动人口人员子女学校支教制度,目前有28名公派教师在育才、科达等流动人口人员子女学校支教,并担任教育教学指导管理者等重要岗位,使支教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长足提高。加强督导检查,每年开展2次安全专项检查、2次开学常规检查、1次督导评估检查,抓安全保稳定促质量。实施公办学校结对指导制度,每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都就近与公办学校结对,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业务。统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统一教材,统一教辅材料,统一考核试卷与评分标准。同时,属地的中心校加强辅导与检查,促其保证安全,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强化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师资的培养。关注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免费组织民办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省、市专项培训和县内的专业提升培训。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进行注册登记,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公办教师一视同仁。督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为教师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2014年度,县教育局更是提供了17.4万元社会保险补助。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教育收费上实行同等待遇。县政府设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对符合条件的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免除借读费、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2014学年度,该县义务段共免除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上述费用共计400余万元。通过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设施和生均经费补助制度、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考评奖励制度和社会保险补助制度等措施,不断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县财政每年安排9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改善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给予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落实结对帮困,不让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在积极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同时,该县教育局还完善服务平台,促进流动人口技能文化双提升。

该县教育局不断加强双证制和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已建成了10所宁波市高标准成校、18所省标准化成校、1个省级新型农民培训示范基地、4个市级农民培训优秀基地,初步构建了以县社区教育学院、县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主体,以各村级教学点为前哨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增强了服务能力。其中长街成校、强蛟成校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力洋成校为全国女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学校,西店成校、大佳何成校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学校。很多成校都是市劳动力素质培训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各乡镇政府服务三农和流动人口的最重要服务平台。

在依托培训基地建设成果基础上,努力创新培训模式、大力培育特色培训项目,深化实施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时突破户籍限制,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双证制”高中教育,2014年招收学员1232人,其中流动人口440人;2015年招收学员1406人,其中流动人口476人。预备劳动培训2014年完成203人,其中流动人口96人;2015年已完成206人,其中99名流动人口的预备劳动培训。全年共培训100025人次,其中流动人口接收培训人次达12579人次,占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