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四位一体”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取得实效

15.01.2016  11:27

淳安县是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和杭州市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都把低收入农户增收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建立产业、转移、结对、保障“四位一体”的帮扶机制,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合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全县低收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7218元,比2013年增加1098元,增长17.94%。今年前三季度,全县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6583元,同比增长18.9%,居省26个加快发展县前列。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8年,该县在杭州地区率先出台《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低收入农户产业扶持、助医助学、信贷贴息、生活保障、干部结对、危房改造等扶持政策。2014年,又出台《关于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扶持政策的含金量和受益面,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的进程。全县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3362元增加到7218元,年均递增16.5%,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高出5.1个百分点。

1 、强化产业帮扶,让农民口袋鼓起来。 坚持“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帮扶理念,加大生产性帮扶力度,在帮扶项目和资金安排上,明确产业发展项目不少于30%,70%以上的帮扶资金直接投向结对村,用以扶持发展效益农业、乡村旅游、物业经济等特色产业,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产业补贴机制。 对低收入农户发展茶叶、蚕桑、干水果、毛竹等优势产业所需的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和生产器具实行以奖代补。 二是财政专项资金。 市财政每年安排联乡结村所联系乡镇各20万元共440万元,专门用于县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 三是来料加工扶持。 凡从事来料加工的低收入农户,该县按加工费再予以8%的补助,今年补助376.72万元。目前,全县发展来料加工业村106个、专业乡镇15个,实现来料加工费2.1亿元,直接带动4830名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加工费达2516万元,年人均加工费收入5209元。 四是金融扶持。 金融部门对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提供5万元以下的贷款,实行基准利率,并对按期还贷的低收入农户给予按贷款本金3%的标准贴息。目前全县已发放低收入农户丰收爱心卡1.4万余张,发放贴息贷款超1700万元。

2 、实施转移帮扶,让农民居所好起来。 是加大集聚区建设,为农民转移提供条件。2010年以来,实施县城丰家山、5个中心镇和30个中心村转移集聚区建设,共建成聚集区房屋64万平方米,已安置人口9800余人。 二是出台激励政策,推动农民主动转移。 对66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民异地搬迁对象,除给予每人5600元的省级补助外,对搬入安置小区的还给予每人2800元补助,其他符合市定下山移民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再给予每人4000元补助。2008年以来,全县共建下山移民集中安置点41个,安置下山移民及地质灾害搬迁农户2210户7128人,其中有转移安置低收入农户210户651人。

3 、创新结对帮扶,让农民信心强起来。 一是 由33个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低收入农户较多的3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重点结对帮扶,并由县财政安排8万元/村进行扶持。对省级扶贫重点村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 二是 深入开展“万名党员结对城乡困难群众”、“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等活动,与低入农户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结对干部每年走访低收入农户不少于两次,慰问金分别不少于市级1000元/户和县级600元/户,全县机关和乡镇党员干部共结对3729户低收入农户,每年慰问金额不少于600元/人。 三是 把因病因灾致贫的特殊对象列入“春风行动”予以重点慰问。自2008年启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来,全县共有2971名党员干部直接参于结对帮困活动,共为低收入农户送扶助金2180余万元,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3500余个,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就业2100余人次,扶持困难家庭产业发展项目1200余个。

4 、加强保障帮扶,让农民笑容多起来。 一是实施低保扩面。 今年在杭州地区率先完成低保提标任务,从8月1日起,全县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390元提高到480元,提标幅度23.08%,且参保人数比例从2.18%提高到3.21%,目前低保人数有17000余人。 二是加大医疗救助。 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低收入农户,省级低收入农户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全额补贴,市级低收入农户户主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全额补助,今年全县共有35761户、69051人低收入农户享受免缴政策。 三是加大助学力度。 开展慈善助学、希望工程助学、阳光利群助学等社会力量助学,对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普通高中的资助全额学杂费,就读普通高校的一次性资助3500元,今年全县共补助低收入农户子女在读高中及大学生共530人,共发放补助资金150.45万元。

二、下步工作思路

1、完善机制。一是发现和应对机制。各乡镇、村通过“三认”、结对帮扶、驻村指导员等建立贫困农户帮扶观察点。农户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情形致病的。由联村干部、村主要干部核实情况,帮助提出救助申请,第一时间报告当地乡镇,由当地乡镇合清情况,专题研究解决方法,并报民政、农办等业务部门按照低保、临时救助、困难救济、产业帮扶等措施帮扶解决。二是督孝机制。各村把孝亲敬老、赡养义务等写入村规民约,以书面形式发到各家各户,并在村务公开栏设置“敬老监督岗”。对不尽赡养义务的,村两委进行批评,并抄送子女所在单位,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帮助维权。同时,开展评孝、传孝等活动,形成敬老爱老新风尚。三是数据动态监督机制。定期对低收入农户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分类建档,掌握完善日常变化情况,建立“一户一档”的低收入农户帮扶信息库,做到“村有册、镇有簿、县有档”。

2.找准路子。一是产业拉动。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力度,鼓励发展高端休闲、体育运动、文化创意、生态高效农业、来料加工、民宿民居等新兴农村液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改革促动。深化农村土地、林权、房屋等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和农民资产,有效解决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所需的资金、土地等瓶颈。三是保障联动。对老弱病残等无发展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采取保障式帮扶措施,由民政部门按应保尽保原则列入低保救助,进行兜底保障。对因学、因病致贫的低收入农户则相应进行助医助学,使其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