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三举措大力促进工业有效投入

23.12.2014  16:42

  今年以来,海盐县积极化解不利因素,积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从龙头骨干企业扩张和现有企业提质两方面入手,全面推行“亩产论英雄”的导向机制,出台有效投资扶持引导政策,建立工业要素利用及投入产出监测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四换三名”,深挖企业节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项目,着力开展“两化”融合工作,技术改造项目谋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11月,该县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98.79亿元、同比增长15.2%,保持稳步增长。其中设备投入60.87亿元、占比61.62%,现代化技改投入62.45亿元、占工业生产性投入63.21%。其主要做法是:
  一、善于科学谋划,夯实有效投入
  一是谋划特色平台“带”项目。该县围绕“415”工程, 注重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施特色平台建设年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1+3+X”特色产业园区投资稳步提升。截止目前,海盐特色产业园区平台共入驻项目250个,占全县全部工业项目数的82.78%;250个项目共完成投资83.11亿元,占全县工业项目完成投资的83.97%。其中:“1+3”(1指县开发区的欧洲(德国)产业园、智能机械装备制造园、新经济产业园三个区中园,3指武原街道的北欧(丹麦)工业园、秦山街道核电关联产业园、百步镇中国集成家居产业园)六大特色产业园对投资的增长突出,1-11月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4.43亿元,占园区工业投资的66.22%。
  二是鼓励整合资源“推”项目。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对上一年度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产值亿元以下的规上企业对外进行并购重组,经县政府认定为退低进高项目后,在办理土地、房产等资产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所形成的地方财政所得部分给予100%、80%的奖励,引导资金、技术、产品、设备等要素实现嫁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前三季度,该县已有拓肯电子、新盛达标准件等8家企业完成了兼并重组,完成投资2.97亿元,实现了优势集聚,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自我转产转型,对新增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增加投资强度工业项目,投资超过省定标准,超过部分投资折算节约土地面积,给予5万元/亩限额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今年该县的通元丝厂(该县实施退低进高以来首个自我转产转型项目)、中达丝业等企业通过技改完成了自我的转产转型;海利环保等三家企业共获得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技术改造补助资金840万元。1-11月份,完成零增地技改项目233个,吸引增量投资44.52亿元。
  三是加快创新驱动“引”项目。围绕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联合组建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加快企业转型升级。1-11月份,该县有21家企业申报了50项省级工业新产品,其中15家企业的37项工业新产品取得了省级工业新产品计划备案确认书;华帅特的隔音屏障用加筋防碎防鸟撞PMMA复合浇注板获得2014年度浙江省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三等奖,获得资金补助20万元。
  二、强化政策引领,保障有效投入
  一是出台行动方案,明确年度目标。制定出台了《2014年海盐县推进工业有效投入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工业强县建设,进一步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着力破解工业投资难题,推动全县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实现该县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截止目前,该县工业生产性投入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28.6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28.9%,比去年同期占比提高了5.8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1-11月份,40个县级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仅5个项目未开工,开工率达87.5%,实现投资54.02亿元,已提前完成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占全县完成投资54.7%,重大项目投资贡献明显。
  二是完善惠企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用地保障、财税激励、金融扶持、科技支撑、人才奖励的惠企政策,加快推进海盐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营造合力惠企的氛围。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海盐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海盐县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和《加快推进海盐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补充意见》,落实减负措施。上半年,共减轻企业负担21674万元,出口退税37600万元,高新企业税收优惠3225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减免195万元,减免土地税、房产税1566万元,落实省以上其他减负政策4824万元,职工保险费减免金额955万元。
  三是建立“三大”机制,加速投入产出。建立大项目领导联系机制。各镇(街道)建立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作为项目推进工作的主体,参与协调项目机制,集中精力克难攻坚,确保项目有效推动和企业发展难题得到及时有效破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项目业主单位全面抓”的良好氛围。同时完善全县工业项目预警监测机制,加强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关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分析,及时解决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程。针对需县级层面协调的项目,每周以表格形式上报,提供县级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掌握情况、研究解决。此外,实行投入产出约定机制,出台《关于实行工业等项目用地投入产出约定制度的通知》,明确工业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最低标准,约定实施以来,已有海利重工等多个重大项目签约。
  三、实施“三换”行动,加快有效投入
  一是落实“机器换人”行动。实施以“五四工程”(即五大提升行动、四大保障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机器换人”行动。年初对企业进行清查摸底,邀请专家对有“机器换人”意向的企业进行走访,并制定出“机器换人”的可行性方案,目前已有中达金属、三维大通等公司的项目正实施。同时,邀请专家定期举办业务培训,出台了《2014年海盐县“机器换人”工作实施方案》及鼓励“机器换人”的专项政策,对符合工业投资准入要求并符合“机器换人”条件的项目,在原工业生产性设备投资补助的基础上最高可获9%的补助,集中资金扶持优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今年以来,该县共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49个,完成投资39亿元,累计淘汰设备1569台(套)。前三季度,全县规上企业亿元增值从业人数为534人,同比减少3.79%。
  二是强化“腾笼换鸟”工作。全面实施贡献倒逼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全县382规上企业及用地3亩(租凭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503家规下企业列入调查范围,设置了企业亩均税收等6大指标进行得分计算,并根据盐政发[2014]30号文件《关于深化“退低进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实施意见》把企业分成A、B、C三类,计划实行差别化土地使用税收、差别化电价及差别化水价等政策。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优先保障A类企业用电,基本保障B类企业,重点限制C类企业,对评定为C类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截至目前,该县共实际腾退低效用地项目25个,实际腾退土地面积984.12亩,续建及当年度进高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23.11亿元,当年度完成投资额14.39亿元,占全县工业生产性投资的14.57%。
  三是推行“屋顶换能”工作。制定“屋顶换能”规划图,统一建设规划,组织开展大范围的调查摸底,通过对园区内可利用屋顶的逐个排查,第一时间掌握屋顶资源情况。出台了《2014年海盐县推进“屋顶换能”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屋顶换能”激励和扶持机制,对建成并网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经申报批准和按期建成并网后,在国家、省财政补助基础上,自并网发电之日起按实际发电量连续补助5年,标准为前三年每年0.35元/千瓦时,后两年每年0.20元/千瓦时,年限额500万元。同时,在能耗置换、有序用电负荷指标分配、企业新上项目用能指标等方面给予优先技持。目前,已引进正泰集团、晶科新能源等国内知名投资商2家,已开工建设“屋顶换能”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4.06亿元,已完成投资3.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