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旧房改善工程“点亮”城市人居环境

23.04.2015  22:33
核心提示:危旧房改善工程作为“办在老百姓家门里”的“民心工程”、破解群众“住房难”的“关键工程”,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居住环境发挥了重大作用。笔者从市住保房管部门获悉,自2007年以来,通过维修、拼接、重建等形式,六城区已累计改善面积177万平米,受益住户约3.5万户。

 

  近日,家住沈塘新村的王大妈喜笑颜开,自家通过危旧房改善的房屋领到了房屋产权证。记者从市住保房管部门了解到,像王大妈这样的危旧房改善住户还有很多,沈塘新村、五柳巷、董家弄等一大批设施不全、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房子得益于危旧房改善工程,实现公建基本配套、设施基本齐全、房屋安全有保障、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基本得到改善的目标,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据2006年统计,六城区共有危旧住房约181万平米、涉及3万余户家庭,主要包括建筑年代久远、亟需保护与改善的老房子以及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无独立厨卫设施的简易住宅。居住在内的居民大多属廉租房够不上、商品房买不起、拆迁房盼不到的夹心层。房屋普遍存在“三多一小两缺乏”问题,即砖木结构房屋多,房屋安全隐患多,违章搭建多;房屋面积小;缺乏厨卫设施、缺乏市政等基本配套设施。“拎马桶挤公厕”、“脏、乱、差”等现象较为普遍,房屋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不仅影响着市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降低了城市人居生活品质。

 

图为五福里3弄11-19号改善前、修缮后


   确立“两大类+三小类”改善工程
  根据“木结构、砖木结构等危旧住宅”、“厨房或卫生间等设施不全的非成套住宅”以及“其他需要改善的危旧住宅”三类危旧住房,将改善工程分成“两大类+三小类”, 针对危旧房改善项目不同的资金来源,将工程分为“非项目带动类”和“项目带动类”两大类,根据危旧房的建筑结构特征、规划条件及改善需求,将改善形式分为“维修改善”、“拼接改善”、“重建改善”三小类。其中,“维修改善”是指通过对木、砖木结构危旧房的维修改善,每户基本能实现拥有独用的厨、卫设施,住房的整体居住条件与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拼接改善”就是通过对砖混简易结构危旧房拼接改善,为居民拼厨、拼卫,并结合住房环境的整治,综合改善居住质量。“重建改善”就是对用地性质、规划指标(采光、通风、日照、消防等)均符合条件的危旧住房,实施拆除并在原地新建住房、住户原地回迁的改善形式。
  通过“两大类、三小类”的科学合理分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幢一策、有针对性地实施改善,提升了房屋的功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面积小、功能全、质量优”的改善标准,不仅让老百姓住得安心、住得舒心,还较好地保护了老房子的历史风貌,实现了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和谐统一。

 

 

  图为五福里3弄11-19号改善前、修缮后


   建立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作为一项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危旧房改善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四问四权”,即“改不改问情于民、改什么问需于民、怎么改问计于民、改得好不好问绩于民”,积极探索建立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通过入户协调、广集民意、公示听证等途径,充分体恤民情,体现民意,调动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做到改善为人民、改善靠人民,改善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成效让人民检验。据不完全统计,改善实施过程中,除入户沟通外,仅确定改善方案就组织居民听证会达千余次,平均每个项目达3次以上,真正做到了赢民心、承文脉、提品质、促和谐。

 

图为董家弄2-56改善前、修缮后


   强化多方协作、监管到位的保障方法
  市区两级住保房管部门采取“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调研解决难点问题。通过联合办公、主任例会、联席会议、上门沟通等方式,强化协调与沟通,形成坚实的机制保障。通过建立危旧房改善工作考核制度,并纳入市直单位综合考评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改善目标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坚实的督查保障。
  针对危旧房产权性质复杂、工程量大、耗资多的特点,确定了市、区和产权人、单位及市场运作等多途径的资金筹措办法。其中,对于非项目带动类由政府出资解决改善费用,建立危旧房改善资金专户,由相关部门对专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区财政共投入了12.28个亿专项用于危旧房改善工程。

 

图为五柳巷改善前、修缮后

 

   “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和“传承历史文脉”有机结合
  危旧房改善工程作为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将“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和“传承历史文脉”有机结合,开展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为理念,建立“四制一库、应保尽保”抢救性保护机制,实践“分类实施、综合改善”的活态保护方式,建立了一条“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并举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市区280余处历史建筑得到了修缮,占历史建筑总量的80%以上。通过保护、改善、整饬、拆除、更新、保留等六种模式,全市26条历史文化街区(地段)全部启动修缮整治,其中15处已完成全面整治。改善后的历史建筑在风貌延续、文化传承、建筑安全、合理利用等方面有了全方位的提升,给生活在杭州老房子里的百姓一个宜居又不失历史意蕴的家,为现代化发展的城市保留了历史风韵和文化底色,进一步提升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品位,优化了城市人居环境。

链接:
  杭州近几年来在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危旧房改善、平改坡、屋顶绿化整治、背街小巷、庭院改善、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而危旧房改善工程无疑是这些工程中与民生最为紧密联系、惠及面最广的重要核心部分。

(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