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博物馆组织人员赴萧山柴塘遗址发掘现场考察

15.12.2015  00:36

 

【本站12月14日讯】近日,中国水利博物馆馆展览陈列处组织人员赴杭州市萧山医院附近一处新发现的钱塘江古代柴塘遗址进行考察,收集遗址数据资料,联系展品征集线索。

 

柴塘是古人用柴、土间层加压筑成的一种海岸防护工程。据《东都事略》记载,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的一次大风潮中,杭州城西北堤岸崩决,潮水逼近,危在旦夕。转运使陈尧佐与杭州知州戚纶商定改用薪土筑塘。从开封等地调来工匠,采用黄河上的埽工技术,在杭州至海宁一带筑成了柴塘,有效地防止了海潮的冲啮。同其他型式的海塘相比,柴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身重量小,大大低于石塘和竹笼塘,能够适应软质基础;二是富有整体性和柔性,抗冲能力强,能经受潮浪冲击而不溃。由于这些优势,柴塘受到工程人员的广泛重视,代代相沿采用。

 

该处柴塘遗址经杭州市考古所发掘,约长10米左右,可见柴塘堆砌面,按层次紧密有序堆砌,其侧存两排木桩,目前尚无法断定其确切年代。据现场专家介绍,这是在萧山地区第一次发现柴塘,以前仅见石塘、土塘等其他类型的海塘,所以该处柴塘遗址具有非常重要的水利遗产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