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四化”管理推动河道展新颜

16.07.2015  02:05

 

【本站7月15日讯】南浔区河道纵横交错,湖漾密布,全区共有2110公里河道和13.6平方公里湖泊漾荡,水域面积94.26平方公里。2013年7月,该区率先实施“河长制”,大胆创新并不断完善其工作内涵,始终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对全区河道实行“四化”管理,着力打造清丽、婉约的江南水乡风貌。

 

动真碰硬,实现河道管理规范化。年初,南浔区对各镇(开发区)交界河道重新进行确界划分,进一步明确保洁责任主体;重新排定三级“河长”,落实河道“警长”,“河长制”管理触底延边,目前,全区共配置“三级”河长2159人、河道警长238人;每条河道醒目位置设置“河长公示牌”,注明河长姓名、职责、河流起终点、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给每名“河长”下发工作职责、考核办法、工作手册,要求区级“河长”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镇级“河长”每月巡查不少于2次,村级及联村“河长”做好日常巡查、检查工作;6条主干航道分别制定年度治理方案与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方案与计划推进;在经济薄弱村落实三级“河长”与河道“警长”的同时,派驻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第一书记”,强化河道管理力量;启动“三河”再排查再治理攻坚月,三级“河长”对每条河道设立一张水系图、一份调查表、一个项目库、一张时间表,对问题河道落实“一河一策”;研究出台《关于深化河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要求,强化治水责任。

 

创新机制,实现河道治理科学化。引进原位生态修复黑臭泥水同步治理技术等高新生物修复技术,探索科学治河新路子,恢复河道自净功能,改善河道水质。针对区内河道有一定程度回淤的实际情况,2015年起,计划用6年时间实施新一轮清淤。研究出台以“三洁”、“四点”、“五性”为核心的生态型示范河道创建标准,着力建成10条不少于10公里的示范生态河道,实现河道治理生态化。同时,创新河道监管手段,每月无人机对全区河道保洁情况进行随机抽查,落实专人对全区河道进行不定期的巡查、检查,《南浔时报》开辟《今日关注》专栏,对存在脏乱差的河道进行全面曝光。

 

因地制宜,实现河道养护市场化。结合区、镇实际,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河道保洁管理模式。5条113.209公里主干航道及其叉口2.492平方公里湖漾实施招标制,通过统一招投标落实专业保洁队伍,配备专业保洁设备。村庄河道保洁实施薪酬制,村集体按照水域相邻、长度适当的原则,将村域内河道划分后,承包给熟悉水性的村民进行保洁。外围河道由镇(开发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牵头统一打包、公开招标,年终根据日常监督、检查与管理情况兑现奖惩。生态保洁实施以养代管制,村两委通过“一事一议”将河段养殖权益和保洁责任同时转交给承包方村民,承包方村民低密度生态放养四大家鱼,并承担保洁责任。整体保洁实施协同制,结合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建立一支队伍,确定一个机构,实行一个标准,将村庄、道路、河道保洁融为一体。村企联动保洁实施共建制。部分企业积极践行“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理念,与行政村形成开展结对帮扶,主动出资对厂边河道进行清淤、治污、保洁。

 

凝心聚力,实现河道监督社会化。统筹利用区内外媒体资源,深入宣传治水工作,全力营造浓厚的爱河护河气氛,使河道管理深入人心;设立并公开举报受理电话,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投诉和举报;区人大、政协积极履职,通过开展“人大代表监督已治理的河”和“万名委员同行助力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对督查发现未整治到位的“三河”开具督办单;积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联合桐乡建立全省首个跨地市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对15条、25公里交界河道实现责任全覆盖的基础上,与德清县开展交界河道联治联席,对18条交界河道开展联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