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医用耗材,一种曲线赚钱的秘密

24.03.2015  17:51

南方周末(2015年3月24日) 

          实际上,“不起眼”的耗材和看上去很贵的血透机相比,赚了差不多的钱。而企业送给医院血透机这个办法,既绕开了血透机的招投标,也绕开了耗材的招投标流程。
          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服务机构被允许在医疗设备、耗材、药品采购价的基础上加成15%,“以药养医”就此而来。在这一背景下,医疗服务机构天然倾向于采购更贵的设备、耗材与药品——1000元的15%显然比100元的15%带来的利润更高。更何况,公立医院占据着垄断地位,并没有多少动力去压低价格。
          但奇怪的是,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下,血透机的价格一直在下降,甚至出现了“白送”给医院的情况。
          记者拿到的一份外企合同显示,生产商与医院采取的方式是“买耗材送机器”。
          合同显示,乙方公司提供一百余台血透机,总价值逾2000万。协议期内,乙方保留所有权,甲方医院享有使用权,相当于将这些机器无偿“借”给医院,协议期10年。
          “无偿出借”是有条件的。协议期内,医院要向公司购买不少于3500万元的各类耗材,其中血透耗材不低于1000万,还要承诺每套血透耗材价格在200元以上。如果医院违约,就要按照市价买下这百余台“借”来的机器,并在三个月内付款。
          耗材,是指在血透时所需的一次性消耗品,包括透析器、管路、置换液和针头等。市面上,每套耗材的售价约在100元左右。
          这笔账很容易算:该合同规定的最低端耗材价格为200元左右,高于市价100元左右。以目前国内医院每台机器每天使用2次的频率,该公司一年在耗材上就能多赚730万元。协议10年,总赢利超过7000万。这还不算它所要求销售的其它耗材。
          这是一个曲线赚钱的办法。
          名词解释
          倾销:2001年国务院公布,又于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同时规定,“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商务部负责。”
          卫生部明确规定,医疗器材的采购要走招投标流程,公开可查。然而企业送给医院血透机这个办法,绕开了招投标。
          记者采访中,几家国内血透机生产厂商的负责人都讲到了这个业内“公开的秘密”:跨国公司与医院合作,承诺白送机器,条件是医院以固定的数量或是年限,购买该公司提供的耗材。而这些耗材的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价。
          在中国血液净化产业联盟向纪检部门投诉的举报书中,列举了沈阳、湖南、重庆等医院与几家欧洲、日本跨国公司签署此类合同的案例。
          依照陈香梅院士的数据,中国约有27万血透病人。反倾销申请显示,2013年全国透析机有2.5万台。算起来,“不起眼”的耗材和看上去很贵的透析机相比,实际上赚了差不多的钱。
          除了价格,跨国公司还可以用机器、耗材绑定的方法拓展市场。比如选用某品牌的透析机,就只能匹配该品牌的透析器或是管路。“有的进口机必须得用自己的管子,否则甚至会立刻报警。”一位国内厂商说。
          不过,“血透机+耗材”捆绑销售的模式,国内公司即便眼红也无法实现。同一家跨国公司往往同时生产和销售透析机和耗材,但目前依然落后的国内企业,只有生产透析机的能力。
          利益共同体
          耗材上多出来的高昂费用,最终大部分是由全社会共同缴纳的医保基金来承担的。
          在血透机和耗材的购买上,公立医院展现了以往的逻辑。
          根据国家发改委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发布的《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基本医疗服务的指导价格,由省或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
          而各地对医疗机械的指导定价也略有差别,但都允许加以差价。比如,根据安徽省发布的通知,对单独收费品种管理目录的医疗器械,实行差率和差额“双控”,即可以在中标价格基础上加价最多6%,单件材料加价不得超过100元。
          这样的情形下,医院自然有动力采购高价耗材,因为利润更高。
          具体到血透治疗价格,各省物价部门在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中多有规定。南方周末记者在网上查阅各地条例,找到了10个省市的血透费用规定。
          各地的血液透析费用分别在每人每次300元至460元不等。“透析器和管线”等重要耗材是否包括在这笔费用里,不同地区要求不一样,即便同一地区不同的年份要求也不一样。
          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四地明确要求这笔固定费用包含一切血透所需;浙江、河南、重庆、广东,则标明“透析器和回路管除外”;福建在2001年规定所有材料费不得另收,但2013年的新规定一面降低了总费用,另一面只说这里包含液体费,没有提到透析器和回路管。
          换句话说,在许多省份,血透所需的一部分重要耗材的费用并没有物价部门的监管。
          而受到物价部门规定和监管的“治疗费”,则基本稳定。数家医院的主任、护士长分别证实,无论是购买进口机还是国产机,对于患者来说治疗费大抵差不多。
          然而记者通过在尿毒症病友的QQ群中抽样了解发现,病人几乎不会也无法关注账单的组成部分,基本上都是只看总额。
          之所以不太在意,与没有足够专业知识去梳理清楚有关,也与医保有关——2012年以后,血透费用的八九成都不是病人自己掏的。而耗材上多出来的高昂费用,最终大部分是由全社会共同缴纳的医保基金来承担的。
          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血透机及耗材采购环节,是否还有更为隐秘的利益分享?记者采访的多位对象都避开了这个话题。重庆多泰医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绍晓青说:“这是医疗器械行业大家都清楚的事。”做风投多年的合伙人李水龙说:“国外机构形成了固有的营销模式,有些是不好放到桌面上说的事,还很难改变。”
          据一位多年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业内资深人士透露,跨国公司除了通过经销商直接输送利益以外,还会直接以学术会议出场费的形式曲线“示好”,经常邀请专家免费参加境外学术会议(包括免费境外旅游),或者直接出资赞助国内学术会议,包括与会者的食宿、会务、礼品、旅游等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