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杭州老百姓 再热也要出门耍子儿

15.07.2018  21:57

游湖、泛舟、赶庙会 消暑饮料多得数不过来
南宋杭州老百姓 再热也要出门耍子儿

  青年国画家余博作品《南宋御街

  浙江在线7月15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章咪佳 孙雯 通讯员 蔡佳迪 方涛)一叶扁舟,泛舟湖上。

  你可能想不到,这是南宋杭州人盛夏的玩法。

  南宋时杭州夏天的温度与现在大体相当。按照今天是六月初三的日子,一千年前的杭州也已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么热的天气,杭州人在家里呆不牢的,要出去耍子儿。

  宋朝的杭州老百姓和烈日共处时,不仅没有现代人这般狼狈,还格外悠然自得。

  千年前的大热天

  杭州人忙着泛舟西湖、赶庙会

  为什么千年前的小暑,杭州气温高,老百姓并不会觉得暑热难捱?

  这跟城市的布局有关。根据《梦梁录·河舟》篇的记载,临安内外河网密布,由城北余杭水门进入临安城的河流,有大运河、清湖河、盐桥运河等,运河连接下塘、市河,菜市河在城区内与运河合流。此外,还有下湖河、子塘河、於杭塘河、奉口河等构成临安城主要河流网。

  专门研究南宋杭州地方史的画家傅伯星认为:南宋杭州的城市规划很好。“因为河网众多,适宜散热。

  加上宋代杭州城众山云集,更加降温。《梦梁录·诸山岩》篇里介绍,城内外的山,大约有40余座。

  城市里的基础建设,也很环保。

  现在能找到《梦梁录》里也记了南宋杭州城区的马路,“杭城皆石板街道。”马可波罗曾经描述过这种道路的样子:“两边各有十步宽的石路和砖路,而中间却填上了碎石子,圆形的水管将雨水疏导进附近的运河,故路面常保干燥。”石板铺路,是为江南多雨服务,让人能够“任往何处不致沾到泥”。

  但其实,南宋街道的铺设可能有更早的一种方案。2004年,杭州文物考古所首次发现部分南宋御街遗址,当时杭州文物考古所在今天的中山路、惠民路附近,发掘了一个60平方米、2米多深的考古坑——从下至上依次出现南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路面,其中有两处为香糕砖道路,一处横铺,均匀受力;另一处斜向排列为路基,在香糕砖上又铺着石板。

  香糕砖比普通的砖要沉重,也更阴凉,走上去有弹性。专家认为从发掘情况可以判断:“原先御街是香糕砖铺的,到南宋后期铺上了石板。

  南宋老百姓,游玩的兴致和温度一样高。在今人看来,他们最有勇气的找乐方式,就是大热天泛舟西湖。

  1000年前的暑期,西湖里游船众多。在《武林旧事·都人避暑》篇里记载:“是日(六月六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

  人们纷纷挑选船只飘上湖面。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梦粱录》记录了下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在蒲深柳密宽凉之地,船只停下来,人们闻着荷香,品尝着在井水里冰镇过的瓜果;聊聊天、钓钓鱼,直到夜色降临暑气散去。一天,就这么幸福地消磨过去。

  《武林旧事》里还记了一种玩法,索性留宿湖心:他们通常坐大船,里头设蕲簟(qí diàn)。这是用蕲竹编制的篾席,有点像上个世纪90年代,老杭州人家里都有的竹塌儿。脖子再靠上一只“竹夫人”(竹枕头)或者更富贵的人家用瓷枕,躺得清凉沁脾,飘飘欲仙。

  再往岸上看,陆地上的活动也丰富又火热。六月初六,是杭州城里一年一度的显应观庙会,也是市民们外出烧香和游乐的一个由头。其实农耕社会的庙会,一般都在春季或者秋后,为了避开农忙,而且那期间的气候也更宜于出游。显应观的庙会为什么在暑热天呢?因为这一天是崔府君崔珏的生日。金兵南下时,传说崔珏“显圣”对宋仁宗有救驾之功。因此崔府君的诞辰之日,全城欢庆。

  “根据1131年-1238年杭州的降雪统计,一年中平均最晚降雪期是3月28日。对比杭州气象台1951年-1990年的监测,最迟降雪期是3月30日。说明南宋时杭州的温度和现在大体相当。”专事两宋文化研究的黑龙江大学教授伊永文曾这样判断古代杭州的气候。

  浙江省气候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说,这个考证方法是科学的。竺可桢先生曾提出“将杭州春雪记录,作为推断南宋气候的主要证据。”但结论在学界还有争议。

  消夏饮料多得数不过来

  民间的“冰箱”还一步步升级

  逛庙会主要干点什么呢?吃。

  《武林旧事》里记录的时鲜货有:荔枝、军庭李、奉化项里之杨梅、聚景园之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

  但南宋夏天最有名的是夏季特饮,《武林旧事·凉水》篇里,记载了好些冰雪爽口之物——

  有新鲜果蔬制作的果汁类饮品:

  甘豆汤(豆科植物菜豆种子,球形或扁圆,比黄豆略大,也有状如腰果的,又名饭豇豆、米豆、饭豆、甘豆、白豆等);鹿梨浆(鹿梨即山梨)、卤梅水(一种凉水,比较接近于酸梅汤),还有姜蜜水、木瓜汁、荔枝膏水、金橘团(宋姚勉有《咏金橘团》:“雪不能甜橘小酸,若为有此蜜冰团。比将金弹可胜软,嚼破水精如许寒。泉石碎声鸣齿烦,乾坤清气入脾肝。京华六月尘生渴,赖尔烦襟得自宽”)。

  也有类似清凉茶的药茶:

  雪泡缩皮饮(具有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的功效,成分是缩砂仁、乌梅肉净、苹果煨去皮、甘草灸等)、香薷饮(补药名)、五苓大顺散、紫苏饮(紫苏,一年生草本,方形茎,卵形叶,夏季开淡红色花,茎叶子实均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及利尿之功)、苦水(因含有矿物质而味道苦的水)。

  这些饮料解渴生津,但冰爽是怎么做到的?宋人没有冰箱,怎么制作冰饮?

  《武林旧事·歌馆》篇里,提到“最号富盛”的歌伎唐安安,家中有一款神器——冰盆,盆内放置碎冰,上面摆列藕菱瓜果等食品。

  后来民间的“冰箱”还一步步升级。南宋的杭州民间使用的“冰箱”,是一种外面包银的木箱,里面放有冰块。

  在宋代,皇家和民间在冬天都大量藏冰,南星桥外就有一个很大的冰窖。一到夏天,大量的冰雪从冰窖中拿出来供应,以解暑气。街上也有卖冰的人,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一首诗:“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当然,也的人口味寡淡一点,不喜欢甜饮,他们爱喝茶。

  茶馆在南宋时也称茶肆、茶楼、茶坊,在当时杭州已很普遍。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茶馆,已经有今天咖啡吧、书吧之类的功能,单纯以卖茶为业的似不多见,大多是兼营其它行当甚至以其它行当为主。

  有的茶馆经销特色商品;有的则为歌舞、曲艺表演场所。《武林旧事》等笔记中提到诸多茶馆,处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