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锦绣鸡”文物展

28.01.2017  18:37

  六朝,是古都南京文化繁盛的时期。一座红陶房、两只红陶鸡,一件“六朝红陶鸡房”的文物,生动还原了鸡被饲养于鸡房的情景。

  日前,南京博物院举办“锦绣鸡——南京博物院藏鸡文物展”,通过近200件院藏文物,从不同侧面诠释鸡的形象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次展览涉及的文物,不仅包括玉器、瓷器、铜器、石雕等器物,也包括织绣、绘画、剪纸等艺术作品。

  据考古证实,中华民族的养鸡历史有8000多年,鸡是人类最早驯养的禽类。这次展览上,汉灰陶鸡、东汉绿釉陶鸡等藏品距今已2000年左右。

  “鸡鸣太阳升”,鸡与昼夜的密切联系,让古人因崇拜而产生鸡图腾,鸡的形象也被引入礼器。南博所藏的龙山文化陶鬶,高30多厘米,整体形象俨然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汉族地区的鸡图腾相对抽象而内敛,典型代表是鸡首壶的流行。鸡首壶创烧于三国末年,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隋时逐渐消亡。这种鸡首的形象集中出现于六朝的青瓷器上,南博展出的就有东晋青釉双鼻带把瓷鸡头壶、西晋青釉瓷鸡首壶、六朝青瓷双鸡首壶等数种。

  南京博物院专家介绍,汉代陶制模型发达,出土的灰陶公鸡造型生动,姿态威武,摆出好斗的架势;而另一件灰陶子母鸡,子鸡在母鸡背上向着鸡尾的方向凝视,两鸡神态不同,但都在质朴中饱含着灵动之气。六朝青瓷鸡首壶造型优雅别致,妙趣横生。隋唐以后以鸡尾为造型的文物和工艺品众多,造型与装饰的变化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演变。明朝成化时期绘有鸡纹的斗彩小杯“鸡缸杯”,名声大噪,万历年间就有“价值十万”之说。至清朝康、雍、乾时期,世人追捧,鸡缸杯多有仿制。

  鸡与“”同音,古人将鸡视为辟邪致吉的吉物,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记载:“鸡主以御死辟恶也。”因此,古人喜欢将鸡的形象引入饰物,展览中有相当数量的此类工艺品:唐代的鸡形玉坠,一只立体镂雕的小鸡,回首举翅,姿态极萌,通体装饰有图案纹饰,看起来和谐优美;唐三彩陶鸡,造型华丽端庄,颇有生活情趣;明代的凤鸟透雕玉牌,图案精致、玉质莹洁……

  南京博物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锦绣鸡”院藏文物展,不仅展出众多器物和工艺品,还有清代画家以鸡为主题的多幅绘画作品,清代张琛的双鸡图、倪田的紫藤鸡群图、马荃的牡丹锦鸡图等皆为佳作。此外,因为在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中鸡的形象颇受欢迎,因此本次展览也展出了“金鸡报晓”木刻年画、清代织绣、南京剪纸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