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专家解密:《千里江山图》主要取景庐山和鄱阳湖
传世国宝《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中耀眼夺目的一笔。2017年9月15日,这幅11.9米长的经典青绿山水画作,罕见地全卷打开,亮相于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排队5小时,看画5分钟,它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期间还一度引起了“故宫跑”。近半年过去了,它在国人心目中的珍贵和重要却从未削减,前段时间在《国家宝藏》中的再度亮相又一次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和热情。
《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怎样的传世名画,妙在何处,又该如何欣赏,为何会由一个20岁不到的少年王希孟绘制?画里的山水有原型吗?
1月20日,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登上央视四套的《文明之旅》栏目,对这幅近12米长的传世名画进行了解密。他也是宋画专家,研究另一幅传世宋画《清明上河图》已有10年。在他看来,《千里江山图》的主要取景地是庐山和鄱阳湖,其中还隐藏了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彭蠡湖中望庐山》。
这幅画妙在何处?
乐入画中。在余辉看来,整幅图卷如同一首波澜壮阔的古典乐曲,旋律亢奋而优雅,节奏感鲜明。全图由7组群山组成,因而可以分成7个自然段,仿佛就是7个乐章。
开首第一组群山为序曲,较为平缓的山峰在俯视的地平线下,渐渐将观者带入佳境。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以小桥相接。第二组就像是乐章里的慢板,又如一曲牧歌,悠扬舒缓。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以长桥相连,环环相扣。
进入第三段、第四段,山峰一个个冲出了画中的地平线,走向高潮。在钟鼓齐鸣中,最高的主峰在第五组辉煌出现,她如同庐山中的汉阳峰,拔地而起,雄视寰宇,形成了乐曲的焦点,她与周围的群山形成了君臣般的关系,构成全卷的高潮。
第六段,群峰渐渐舒缓下来,远山慢慢地隐入远方大江大海的上空,欣赏者激动的内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最后一组如同乐章中的尾声,再次振奋起人们的精神,画家用大青大绿涂抹出近处最后的几座山峰,如同打击乐最后敲击出清脆而洪亮的声响,在全卷结束时,回声悠远,令人难忘。
在他看来,画中的各组群山不是简单地循环往复,而是有许多变化,如变换山体造型、增换瀑布和溪流以及建筑群等,细节变化则更多、更丰富,如同乐曲中的“变奏”。不同的节奏与情绪,在不断地交织、变化中融合,一起奏响了北宋宫廷文化的灿烂之声。
为何由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绘制?
与北宋推行的神童制度不无关系
画史上关于王希孟的认识,来自于时任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在《千》卷后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可知蔡京题字时希孟18岁,曾在开封就读于画学,结业后去文书库为小吏,之后获徽宗赐教,绘成《千》卷。
徽宗于1104年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的皇家绘画学校——画学,画家要进入翰林图画院,也必须经过考试,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1110年,大约三年画学生徒结束后,余辉推测,王希孟恐怕未能通过进入翰林图画院的考试,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即中央存放税赋档案的库房,干着跟绘画毫不相干的工作。
然而,神童在北宋是很快被看重的。宋太祖设立了童子科,盛行培养童子读书,以适应世代文治的发展,徽宗更是宠幸神童,自仁宗到徽宗朝,赐神童进士出身者有20人。王希孟正是徽宗所要寻找的那种绘画新进,他的出现,是宋代注重神童的社会风习滋养出来的。王希孟极可能得到蔡京举荐,这期间蔡京回京拜相,让希孟数次将画作呈献给徽宗,徽宗因见其作缺乏功力,不甚满意,但发现他尚有艺术慧根,值得一教,便亲自教授画法。
王希孟这么小的年纪,不仅有宏观把握画面的超强本领,而且具备在细节变化中统一全局的协调感,在余辉看来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来自于他在画学打下的绘画基础,另一方面是他在文书库当小吏的时候,会像基层库员一样“用大纸作长卷,排行实写”(《宋会要辑稿·食货》卷七〇),登录基层税务档案库送交来的卷宗,使他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控制大幅纸张的本领。
清人宋荦的《论画绝句》中提出希孟姓王,画完该图后,“未几死,年二十余。”这幅画的面积相当于6万多平方厘米,“青绿山水画只有在光照很充足的时候才能画”,余辉说,以当代工笔画家的经验和作画的照明条件而言,画完这幅巨作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更何况当时的北宋。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体力和精力都会极大透支,王希孟早亡多半是因赶工所累。“而他之所以如此拼命,半年不到就上交了作品,或许就是想早点离开那个无用武之地的文书库,进入梦寐以求的画院。”余辉说。
画的是哪里?隐藏于画中的唐诗又是哪首?
画的是庐山和鄱阳湖,唐诗来自孟浩然
这幅画在现实中有原型吗?
在余辉看来,图中的大山大岭屹立在江湖沼泽之畔,在北宋统辖的疆域里,只有江西庐山有此特性。画中展现了开阔的水域,近处水草丛生,远处烟波浩渺,像是长条形的沼泽大湖,远接江海,极似鄱阳湖一带的湿地、沼泽。画中的建筑样式、竹林,广泛使用的竹篱笆、竹篙、蓑衣、笠帽等竹制品,还有脚踏式双体船、挖河泥的劳作等,表明所画地域系江南湖区。
画中最突出的是双瀑与四叠瀑同时出现,四叠瀑是极少有的自然景观,它与双瀑同时出现,具有相当的唯一性,这只有在仙游(今属福建)的唐宋游览胜地九鲤湖才能相遇的自然景观,画家有可能接触到这种地域性很强的瀑布,汲取庐山三叠瀑的雄伟景象将它综合到画面里,还添加了当时的苏州长桥。因此,画家画的主景是庐山和鄱阳湖。在他看来,出现在第五组群山中最高的主峰也与庐山中的汉阳峰相似。
第五组群山中最高的主峰与庐山中的汉阳峰相似
他推测,画家在去开封之前到访过这条线上的名胜,从而构成了他画该图的一小部分的造型来源。
宋徽宗喜用唐诗命题,尤其是爱出隐逸之句考学生的画意,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那么,在这幅王希孟交给宋徽宗的作品里会不会也隐藏了一首唐诗呢?余辉查遍北宋以前吟咏庐山的诗词,与《千里江山图》卷画意最接近的,是唐代孟浩然的五言诗《彭蠡湖中望庐山》,鄱阳湖古称“彭蠡湖”。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在他看来,画家不是单纯地图解孟诗,在画中的“太虚”里激昂出“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的“峥嵘”气度,也铺写了一片在“天风”下“渺漫平湖”的鄱阳大泽,高山平湖在造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露出画家立足于湖畔仰观“匡阜”的角度,十分切合诗意。
“挂席候明发”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图中所绘时节也极为细腻,孟诗中的一些基本元素几乎都可以在图中一一找到:宿雨晨霁,“香炉初上日”,昨晚的雨水汇成流溪,加快了水磨的运转,一条条“瀑水喷成虹”,这是一个宿雨过后的晴晨。宋代日趋发达的商业经济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形成了早起早行的风气,甚至五更出行已成习俗。画中的人们在清晨便开始忙碌了,如诗中所云:“挂席候明发”,有的船已经扬起席帆,还有洒扫庭除的童子、驾舟赶船的乘客、下山赶集的樵夫、上山远行的驮队等。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是真是假?谜团重重
《千里江山图》很有名,有名到什么程度?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国家一级A类国宝、北京故宫镇馆之宝,也是国务院禁止出国展览画卷。在去年故宫完整展示其真迹之前,其实我们在2008年就已经和全世界的朋友们领略过它的绝世风采了。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环节,《千里江山图》是开幕式里唯一的一副国画展示,画卷伴着水墨现代舞翩翩展开,仿佛给全世界徐徐道来我们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后不久,便有专家对这幅画表示质疑,甚至一度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名画是一件“假国宝”的说法,认为从蔡京题写在《千》卷后的跋文中无从得到“希孟”姓“王”,也无从得到“希孟”进献给徽宗的作品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千里江山图》,此外,史书上对王希孟此人的笔墨记载甚少,直到现在,围绕着这幅名画的谜团依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