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轻信业务员口中的“稳赚不赔”

23.10.2015  08:25

     社区金融门店力推私募基金和政信项目

    相比名声不怎么好的P2P业务,社区金融超市眼下正在力推政信合作项目以及私募基金。前者主要帮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募集资金,将P2P与传统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结合,称为P2G(个人对政府);后者则主要以新三板基金为主,采用固定加浮动的收益模式。

    按照业务员的说法,政信合作项目有政府信用兜底,不存在违约的可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私募基金是刚兴起的理财渠道,如果操作得当,可以博取很高的收益。

    一边是稳定可靠,一边是超高收益,眼下这两类产品正在接棒P2P成为投资者的宠儿,社区金融门店因此不怎么缺生意。

     真的“稳赚不赔”?

    通常来说,政信类项目主要有三种:一是为政府融资平台提供直接融资,二是为政府融资平台提供担保,三是科教文类财富兜底的项目。这三种类型在市面的金融超市里都有,最常见的是投资于“五水共治”项目。

    以一款用于某县治水的定向融资计划为例,产品规模3亿元,分5万和20万的投资额,收益分别为8.05%和8.2%。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该县的供水、排污管道的改造,还款来自于财政补助、土地出让金等。

    这些政信类项目发起者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或者是有国有背景的建设公司。金融超市隶属的投资公司往往是项目的发行方或者管理人。

    在北大光华管院金融学博士陈文看来,P2G模式虽有政府信用背书,但仍存在违约的可能,一旦发生地方债务违约,投资人很有可能成为谈判权最弱的债权者。

    这点也得到了万向信托研究主管李元龙的认同,“目前好的政信项目会优先选择银行、信托或者其他官方渠道,投资机构拿到的项目往往都是县这个级别的,偿债能力肯定有限,东南沿海还好,中西部的风险就比较大。

    虽然政信项目以政府信用为保障,但从目前P2G已有项目来看,只有少数政府直融项目有人大批准计入本地财政预算,更多的项目地方政府并无偿还或担保责任。

    事实上,去年国务院下发了针对地方债务的43号文,明确指出,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

    另一个事实是,在政府发文后,有些银行停止了向政信项目输血,除非项目有明确的兜底条款。

     政信项目也考验风控

    在初步了解了投资公司所发行产品的情况后,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政信项目在设计上也考验资源调动和风险控制能力,比如募集资金一定要专款专用,这块银行一般不会监管,需要管理平台加以监督和把控。

    再比如,很多政信项目最后的还款来源是财政补贴,这就需要管理平台接洽地方财政局,未来补贴会直接打到平台账户里,以保证资金安全。“如果是一般的投资公司,很难判断他们是否有这样严格的风控体系。”上述负责人说。

    而李元龙的担忧在于地方政府的违约成本,如果和专门的金融机构合作,地方政府一旦发生逾越就会在人行的征信系统里留有污点,今后很难再通过银行、信托获取资金,和民间投资机构合作就不存在这样的约束。

    对于热衷投资此类产品的投资者来说,目前政信项目有两个公开的规范渠道,分别是各地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以及股权交易中心,两个平台都向普通投资者开放,收益与社区金融门店推销的相差无几。

     警惕资金猫腻

    类似问题同样出现在私募基金上。采访时,多位业务员曾以公司已经在证监会备案以及资金账户接受银行托管来说明私募基金的合法性与可靠性,还有公司拿出一堆荣誉证书来证明出身。

    然而,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证明都经不起推敲。他们所说的备案,实际上是拿到了中国证券投资业基金协会发的登记证明,门槛并不高。资金托管只能保证资金的流向,但无法保证相关人拿到资金后怎么用。

    至于大堆荣誉证书,后经记者调查发现,多数是民间机构所发。比如一张名为“浙江3·15金承诺示范单位”的证书,业务员声称是消保委发的,记者就此询问浙江省消保委,对方予以否认。

    “资金投向确实是一个很大问题。”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之前也曾发生过一些投资公司声称替信托、银行等机构销售产品,实际上只是借这些正规机构的名声非法募集资金,最终资金并没有划转给对方,被投资公司拿去用了。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P2P的获客成本很高,导致许多公司的庞氏骗局很难继续,这些投资公司就谎称替正规机构代销,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在经历了初期的疯狂后,新三板行情已逐渐回归理性。目前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已超过3000多家,但交易额远远达不到上半年的水平,想要短期内获取暴利可能性很小。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梁应杰        编辑: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