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十年内最易亮"红灯" 老年人婚姻"退休之痒"该如何解?

21.10.2015  11:26

  甘晟漫画

   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 (今日早报通讯员阮柳婷记者李攀何丽娜)婚姻就像一座山,两人携手攀爬,路途中有如画风景,也有荆棘坎坷。

  好不容易行至山顶,下山的路,也未必一帆风顺。

  都说“80后”是离婚大军,事实上,“80后”的父母们也在经历着婚姻之痒。

  他们一起走过大半辈子,有时候感情却显得比“闪婚闪离”的年轻人还要脆弱。

  有婚恋指导师、老年心理专家说,退休后十年,老年人的婚姻最易亮起“红灯”。

  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是重阳节,我们一起来为父母的婚姻“把把脉”。

  要想实现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景,拦路的又岂止身体上的疾病。

   老来伴成了“老来绊”——

   菜里多放了点酱油,老伴就嚷着要离婚

  上个月,杭州家庭婚姻指导师初阳接到一个棘手的案例,一对红宝石婚(结婚40年)的老夫妻闹离婚。

  大伯姓陈,65岁,老伴姓苗,比丈夫小2岁。

  两位老人身体都不错,生活上不需要别人照顾,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有七八千元。

  “你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闹离婚?”初阳问他们。

  “他现在对我有各种不满,不管我做什么好像都是错的。”苗阿姨抢先“吐槽”。

  看看陈大伯都不满哪些事情——

  做饭时,苗阿姨放个调料,顺手把锅盖扣在了灶台边,陈大伯看到,马上指出,锅盖应该朝上放,朝下放多不卫生?

  正吃着饭,陈大伯夹起一块肉,还没放到嘴里,又开始抱怨:“颜色太深,一看就知道酱油放多了,吃清淡点不好吗?”

  一次两次不要紧,三次四次下来,苗阿姨也不爽了,发起反攻:“别以为你还是单位里的小头头,你已经退休了,我又不是你的下属,要听你的指挥?嘴巴这么会说,怎么不见你动手干点活?”

  听完老伴的吐槽,陈大伯也坐不住了,“自己做的不对,还不让我说了?她现在的脾气比年轻的时候还大,情绪一上来不管场合,大吵大闹,简直不可理喻!”

  陈大伯说自己一吵架就会生一天的闷气,晚上还会失眠,“当然她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他们闹离婚的“导火索”竟是苗阿姨与邻居吵架,作为丈夫的陈大伯居然袖手旁观。

  上个月的一天,苗阿姨看到邻居把杂物搬到公共楼道,心生不满,就与邻居吵起来。在争吵过程中,陈大伯一直劝她不要与别人吵架。

  苗阿姨觉得丈夫不但不替自己出气,还帮着邻居欺负她,一气之下就住到了儿子家。

  家人多番劝解,仍难使苗阿姨回心转意。回想到以前的种种,苗阿姨决定离婚。

    [把脉]

   退休不满十年成婚姻危险期

  相守数十年的两个人,青丝变白发,“老来伴”却为何成了“老来绊”?

  近些年,作为婚姻指导师,初阳有个挺直观的感受:老年人婚姻频频亮“红灯”,而且大部分发生在他们刚刚退休后。这种现象可以统称为“退休离”。

  初阳说,有的老人年轻时就动过离婚的念头,只是为了孩子不得不勉强维持着婚姻,感情基础本就不稳定。

  等到他们各自退休时,孩子们大都长大成人,还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有的老人把孙辈也带到了七八岁。

  这时,老人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心中不再有太多牵挂,离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比较容易被忽视。

  通常来说,婚姻关系要经历三大磨合期:一是刚结婚时,两个人要学会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等;二是孩子出生时,家庭身份的变化,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让夫妻间产生矛盾;最后的磨合期则是退休后。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因为彼此相处时间的增加,可能以前能容忍的缺点此时就被放大了,夫妻对彼此的行为举止异常敏感。”初阳说。

  即使原本牢固的感情,也会因为一些小事、纠纷而出现裂痕。如果不及时干预引导,“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可能就只是一种愿景。

   他们的婚姻演变成“家暴”——

   看到老伴去跳广场舞,老头总怀疑她出轨

  过去这一年,杭州市民周女士都在为一件事情头痛:早已退休在家的父母总是吵架,每天大战小战不断,听得她头皮发麻。

  原本以为两个老人只是拌拌嘴,等冷静下来就会和好。

  没想到,今年国庆长假,周女士回家看望老人时,母亲偷偷把女儿领到卧室,关上房门,“我和你爸爸真的过不下去了,要么离婚吧。”

  当周女士听到“离婚”两个字,一下子懵了,“你们结婚都三十多年了,为什么现在要离?”

  在女儿看来,父母的感情一直很不错,在亲友圈里,还有人把他们当“模范夫妻”宣传。

  父亲今年62岁,母亲58岁,退休前是杭州一家纺织厂的职工。

  父亲性格内向,脾气好,年轻时,就算两个人有什么摩擦,到最后,父亲也总是让着母亲,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争吵。

  两年前,他们先后从原单位退休。

  “以前回到家,两个人一起做饭,然后一起出门遛狗散步,可是现在一个总在房间里呆着,另一个一有空就出去。”

  但不管怎么样,还不至于走到离婚的地步吧?

  面对女儿的追问,母亲沉默许久,说出了憋在心里两年多的话。

  原来退休以后,为了打发时间,母亲每天早晚都到小区门口跳广场舞。

  日子一长,周大伯发现老伴每天回家总是乐呵呵的,越看越年轻,心中起疑,总觉得她要出轨。

  有段时间,周大伯甚至跟踪老伴,想看看她到底和谁一起跳舞,有没有亲密的举动。

  有一回,老伴接了个电话出去,回来后看到周大伯正在翻她的手机,两个人为此还大吵了一架。

  “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对父亲的做法,周女士也不能理解。

  家人的劝说,没能打消周大伯的怀疑,他的行为越来越出格。

  存折里的钱少了一点、女儿送来的营养品存放的时间有点长,周大伯就会质问老伴:是不是想给或者已经给了她的“相好”。

  刚开始,老伴还辩解两句,最后干脆不理会。

  周大伯被惹恼了几次,忍不住动了手。

  “结婚三十多年,他从来没动过手。”周女士说,要不是母亲说出来,她都不敢相信,也难怪母亲有了离婚的念头。

    [把脉]

    “疑心病”成潜伏在婚姻中的一大危机

  眼看着父母三十多年的婚姻出现危机,周女士想了很多办法挽救,但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她向杭州市七医院老年心理康复中心主任陈斌华求助。

  听完周女士的讲述,陈主任觉得周大伯的“疑心病”可能没那么简单。

  经过检查,他发现周大伯曾经有脑血管病史,治疗后,他的记忆力、行为能力都得到了恢复,只是性格、脾气变化很大,尤其表现为多疑、焦躁。

  为什么生理上的病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情绪?

  陈斌华说,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小血块阻塞脑部血管,大脑中控制情绪的区块受到影响,就很容易出现情绪的异常波动。

  轻微脑血管病不同于中风,常常被患者和家属忽视,即使去医院检查,一时也很难将疾病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

  此时,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往往是各自的伴侣,一方性格脾气大变,两个人相处起来就像陌生人一样。

  如果双方感情基础不坚固,又没有及时采取治疗干预措施,婚姻关系就很难再维系下去。

  “在这类患者治疗中,既要‘治病’还要‘治心’,尽早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疾病对患者极其家属的伤害。”陈斌华说。

   他们的爱情是这样“保鲜”的——

   每天挤一个小时公交,就为去医院亲一下老伴

  虽然退休后的10年成了老年人离婚的高发期,但我们身边更多的老人还是迈过了这道坎,无论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不离不弃。

  “老奶奶,老爷爷我来看你了,你有想我吗?”昨天上午9点多,杭州市老年病医院一楼普通病房走廊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病房里的医生、护士、护工,甚至病人家属都知道,这是扈爷爷来了。

  这位老人的知名度为何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与老伴间甜蜜如初恋般的感情感动了大家。

  扈爷爷全名叫扈存保,今年83岁,老伴叫黄寿英,年纪比他小1岁。

  老奶奶住院的3年多时间里,每天一早,扈爷爷都会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医院,为老伴擦身、换衣、剪指甲,然后就拉着她的手,坐在床边聊些她爱听的东西。

  虽然黄奶奶中风后已不会说话,但并没有阻碍他们的交流。

  每次扈爷爷说到这些的时候,她的手就会抓紧他的手,用坚定的眼神注视着老伴。

  而除了日常的照料外,扈爷爷每天雷打不动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亲吻他的妻子。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亲吻,只能算是脸贴脸的亲密举动而已,而每到这个时候,黄奶奶脸上就会绽放出花一样的笑容,又害羞又喜欢,就像个初恋的小姑娘。

  身边的人经常会问扈爷爷,你们都几十年的老夫妻了,怎么还能这么恩爱呢?

  扈爷爷通常都会用两个词来回答:“信任与责任。”

  从小青梅竹马,尽管中途曾一度失去联系,但缘分还是最终让两人走到了一起。

  扈爷爷13岁那年就来到杭州做学徒工,21岁那年,他终于有了份稳定的工作,把黄奶奶从山东老家接到了杭州。

  就这样,扈爷爷没日没夜地在外打拼,黄奶奶则在家照顾孩子,扛起了所有家务。

  当时,扈爷爷就告诉自己,今后一定要对这个女人好。

  果然,他没有食言。14年前,黄奶奶第一次中风,落下腿脚不便的问题,他主动承担了所有家务;10年前,她第二次中风,在医院里照顾的就是他;直到3年多前,她第三次中风躺倒,不能吃饭不能说话,他每天风雨无阻去医院陪她。

  “我帮你管好家里人,你放心。”“胆子大,不要怕,我们奶奶兜里有三卡,老年卡、医保卡,奶奶还有工资卡。”“老奶奶你不要愁,你的身边有老头。”扈爷爷就用这些自编自唱的段子,愣是让黄奶奶破涕为笑。

  如今3年多过去了,黄奶奶从没发生过褥疮,心情也很开朗,可见爱情的力量足以创造奇迹。

    [把脉]

   信任和体谅是老年婚姻中的“保鲜剂”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老夫老妻的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却不曾想平淡中蕴藏着许多感动。

  “要是在以前,我也不会有如此深的感触,但自从筹建老年病医院到现在,近10年来我接触了无数老人,他们的很多生活态度都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其中就包括婚姻。”杭州市老年病医院执行院长吴俊说。

  他经常会听临床医生们说起病房里老人的恩爱故事,有的甚至已经躺在重症监护室里,浑身插满管子,完全没有意识,但执着的老伴还是会天天跑来医院,就为了静静地坐在床边陪着。

  吴院长说,他没能一一了解老人们的过往,但却越来越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所谓老伴,就是老来的伴侣,如果伴侣不在身边,孤独、寂寞就会不自觉袭来,而每天坐着公交车来见上一面,对彼此都是一种莫大的心理安慰。

  同时,他发现,那些恩爱的老夫妻身上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信任与体谅。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多想想对方的好,包容对方的缺点,整个家庭也就能更加和谐。

    [纵深]

   什么年龄段的老人

   最容易闹离婚?

  根据我省发布的老年人公报,截至去年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45.08万人,占总人口的19.44%。

  这意味着,100个浙江人里就有20个老人。而近8年来,增长比例首度“破5”,达到了5.26%。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省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又如何呢?

  昨天,浙江省高院独家为我们提供的一份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办理的老年人婚姻纠纷案件中,65岁是一道“分水岭”,也就是退休5到10年时间。

  近5年的数据统计表明,55岁以上不满65岁年龄段的离婚纠纷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2011年(1434件)、2012年(1459件)、2013年(1388件)、2014年(1585件)、2015年(截至昨天为1400件),总数为7266件。

  而65岁以上不满75岁年龄段的离婚纠纷总量相比前一个年龄段,出现了大幅减少:2011年(256件)、2012年(240件)、2013年(248件)、2014年(342件)、2015年(截至昨日为337件),总数为1423件。

   退休十年内

   缘何成为离婚爆发期?

  老夫老妻过了大半辈子,退休之后,为何反而闹起了离婚?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衰老和疾病。退休后十年,老年人体力和记忆力都会明显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

  这种正常的生理变化,会严重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并带来诸多身心不适和痛苦。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恐惧、多疑的心理。

  有些常见的“老年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治愈或者减轻的效果,但有些疾病除了对身体机能有影响,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比如脑血管病、阿兹海默症等。

  当老年人的心理出现了障碍,情绪出现异常,身边的人往往难以适应,感情出现裂痕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是“大环境”的变化。最多见的是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比如子女不在身边,失去了工作的调节,老年人对此往往难以适应,从而损害老年人心理健康。

  最后则是情感创伤。有调查表明,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心理健康,谁与之更亲密,受到的伤害也越大。

   历经岁月

   如何守住“夕阳红”?

  一段婚姻组成一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雷说,退休之后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进入这个阶段,我们仍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他建议,夫妻不妨学习一些心理卫生知识,事先了解一下在退休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调试应对它。

  退休了,尽管夫妻已经做了几十年,但很多人未必明了夫妻间的沟通之道。很多时候,夫妻间的事,并不能做出“你错我对、你好我坏”这样的简单判断,而是应该共同找到一个双方认同的双赢方案。所以还得学点夫妻沟通之道。

  他特别建议退休后的夫妻不要整天窝在家里。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少一点,摩擦就会少一些,距离产生美,这是恒久不变的美学定论。

  老年人退休后,可以去公园里唱唱歌、跳跳舞,也可以去爬山郊游,或者去做义工奉献自己的爱心。

  面对躯体疾病带来的疼痛、痛苦、健康丧失、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乃至死亡,老年人会变得脆弱和无助,这时,老人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等情况,实际上是在向家人求助。

  家人除了照料他们的生活外,还要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鼓励老人放下包袱打消生活顾虑,必要时求助心理专家、精神专科医生的支持,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千金难买老来伴,对待婚姻,老人还是要慎重,退休生活中难免会引发摩擦,但切不可逞一时之快而盲目离婚。

(本文来源:今日早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