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文成县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9.02.2016  12:10

  “十二五”期间,文成县以设施提升、文化惠民、精品创作、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培育、扫黄打非为抓手,推动全民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共享文化成果

  “十二五”期间,文成县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位居全市前列,文化标准化建设成效突出,建成了县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剧院已投入使用,其中,县文化馆被评为一级馆,县图书馆(包括分馆)藏书量从2010年的6.5万册增加到36.8万册;建成南田等图书分馆7个、社区文化中心56个(其中市级文化示范新社区18个)、农村文化礼堂57家、固定放映点14个、省级文化示范村6个。

  “十二五”期间,文成县群文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刘伯温文化节、市民文化节、音舞节、民营剧团戏剧节和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等全县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年均30余场;乡镇文化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年均80余场;利用“乡村小舞台,村社一台戏”平台,开展“文化相伴过大年”等文艺活动进农村(文化礼堂),年均100余场;协助相关部门各类宣传演出,年均60余场。五年来,文成县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每年送戏200场以上,送电影2678场以上,送书下乡20000册以上,送展览讲座50场以上,文化走亲6场以上,“送文化”活动惠及大众。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深受群众好评。县图书馆积极推出伯温讲坛、“书香文成”等活动100余场,获第十届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创新奖、省“两会”信息工作优秀服务奖。县文化馆每年开展公益免费培训班、排舞培训下基层、腰鼓培训进社区等各类“种文化”活动,培训2万人次以上。五年来,文成县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积极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并参加省、市赛事,共获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51项、市级102项。

   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十二五”期间,文成县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和利用的实施意见》《红枫古道保护和开发工作实施意见》和《业余文保员管理办法》,对全县业余文保员进行了安全工作培训,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文物安全保护网络。全县现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县级文保单位79处、县级文保点51处。开展大会岭等红枫古道申报国保的保护和挖掘工作,编制了文成县大会岭、道岭古道保护规划,启动道岭木廊桥重建工程和玉壶中美合作所抢救性维修工作,2015年文物保护省级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位居全市第一。

  每年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20场以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在文成设立“中国刘伯温文化研究基地”高端学术研究对接平台,成功举办中国•温州刘伯温非遗(民俗)学术研讨会暨刘伯温文化高峰论坛活动,开展刘伯温文化进高校、进“洋课堂”活动,成立叶式太极拳研究会,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主题展览等活动,扩大文成县非遗“守望行动”影响力。2011年5月,太公祭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遗3项,市遗62项,县遗147项。目前,县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中,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正在施工,预计在2016年6月底前对外试开放,博物馆展品征集取得较大突破,藏品从2010年的230多件增加到目前的7500件。

   三、激发文化市场活力

  2015年,成功获批浙江省首个微电影基地,与央视微电影频道达成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并成为央视微电影频道的拍摄基地。在文成县举办的文成杯“记住乡愁”极拍48微电影国际大赛中,除10支国际国内著名团队参赛外,文成县组建了10支团队参赛,有力地促进了微电影产业的发展。目前,文成县拥有各类文化经营企业146家,其中引进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5家。此外,拥有民营剧团17家,演出达4499场次,观众达到321万人次。数字电影也有了新的发展,建成了4D影院,并引进社会资本建设文化中心多厅影院。2015年,成立了根雕艺术协会,举办了首届根雕艺术作品展,推进了根雕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文成县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护苗”和“清源”“秋风”“净网”四大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中小学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重点打击各类有害出版物,对县辖区内的文化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重点检查,做好非法境外电视专项行动整治,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点)的安全执法巡查工作。据悉,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平均每年出动800人次以上,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700多家次,市场良好率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