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04.01.2016  03:32

开拓创新  攻坚克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绍史

    2015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可以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这个大逻辑看,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很多,有着良好的支撑基础。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实施,将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产业新业态生机盎然,将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加上近年来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累和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使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速增长,美联储加息进程启动,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都会通过汇率、投资、贸易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国内经济趋势性周期性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地区、行业、企业在走势分化中局部运行困难加大,新动力成长还难以抵消传统动力衰减,部分领域潜在风险显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妥善防范化解风险,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做好2016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门红。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当前我们各项工作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但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和国内外条件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谋划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着眼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出来的三大鲜明特征。首先,中高速增长是客观必然的,但不能失速。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增速相应会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我国发展基数已经很高,经济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比前些年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大。同时,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6.5%以上。其次,结构优化大势已成,但任重道远。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消费超过投资、三产超过二产”。2015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1.4%。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新动力快速成长,但挑战不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传统产业融合,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级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动力转换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同时,新旧动力此消彼长,实现动力转换还有个过程。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大前提、大趋势、大逻辑,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关系,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灵魂,是当前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和第一动力,方式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目的是共享发展。在发展实践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坚决克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来谋划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和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有需求问题和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方面,要强化供给创新,通过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找准结构性改革方向,加快破除制约供给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清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为更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同时,坚持在全球范围调结构,抓住当前资产资源价格低的机遇,支持企业开展跨境投资贸易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元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新常态下对我国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的更高要求。做好2016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必须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增速有所放缓,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9%,这既是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上的增长,也是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的增长,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不断提高。“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必须以新的理念引领新的发展,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要坚持创新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开放发展,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和市场深度融合,切实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和能力;坚持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必须从战略上推进结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根本在于结构性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既是经济增速下滑和质量效益不高的根源,又引发了一些突出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要以新的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扭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趋势,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实践证明,结构调整较快的地区发展较为主动,经济增长的形势也相对较好。例如,以广东为代表的部分沿海省份,通过鼓励技术改造、投资和发展高新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化解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长动力在逐步增强。再如,以重庆为代表的内陆省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优势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实现了更高的质量效益。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必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的新动力。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条件变化,主要靠低成本要素投入驱动的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亟须形成以创新为引擎的新增长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经济增速虽在放缓,但与以往的下行期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萧条期有着本质区别,表现为经济运行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旧动力衰减中孕育着新动力,在不断探底中铸造着中高速增长的坚实基础。显然,这些积极变化是我国近些年持续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带来的。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破除束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加快放开电力、电信、交通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竞争性环节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带动消费需求增长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激发市场活力。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必须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在粗放式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短板,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突出短板,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只有补齐这些短板,才能实现平衡发展,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关键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就业扶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大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更有效的政策安排,打好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战。加强环境保护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重点是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执法力度,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对保护环境的正向激励,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和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变革。

以结构性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尚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阶段,党中央以创造性思维提出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从近期看,主要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稳住经济增速;从长远看,根本上是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一直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准确判断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思路,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也要看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已不再是总量矛盾,而主要是结构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近年来,我国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而供给结构却没能及时得到调整,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与土木投资相关的生产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与消费升级相关的生产却创新不足,导致消费大量外流。据统计,我国境外消费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若考虑教育消费、医疗服务消费、保健消费,消费外流规模就更为惊人。我国亟待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国内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依靠深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是一条基本经验。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看,经济结构随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升级,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依靠深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我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尤其是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基本完成,正在继续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之际,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总量短缺变成了结构性过剩与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大大增加,政策打滑空转的风险明显增大。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辩证思维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增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同性,充分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新时期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运用整体性思维。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追求规模扩展转向注重质量,从追求速度转向注重效益,从追求物质积累转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新常态下,改革的目标和条件变了,改革的路径和方式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归结起来就是改革的整体性在增强。就像一个人步入青年阶段,不仅个子在长,骨骼也变得更加强壮,心智更加成熟,精神更加健全。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随着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关联方式和程度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新时期我国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运用整体性思维辨证施治,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打破部门分工改革的传统格局,抓住一些带有根本性的体制机制问题,协调推进投资、金融、财税、教育、科技等改革,将各方面改革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通盘考虑。

  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推动结构性改革,战略上要坚持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抓住关键点,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坚持以供给侧为重点、供需两端发力,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互促共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用好结构性减税政策,深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力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业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扩大有效供给。要加快传统行业改造升级,遵循市场规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用好技术、安全、环保、能耗等准入标准,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要积极增加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加快补短板项目建设,坚持把公共投资重点放在改善民生工程上,筑牢经济长期发展的根基。

领导干部要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王晓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领导干部身处经济工作的第一线,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少数”,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为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作出贡献。

  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巨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领导干部要顺应这些新趋势、新要求,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牢牢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领导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加快形成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领导能力和水平,不断创新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当好经济发展的领航员。处理好短期政策目标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破除“唯GDP论”,走出高速增长的“纠结”,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切实提高推进发展动能转换的能力,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继续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围绕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让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出来。要善于把改革发展实践纳入制度化轨道,通过发挥法治的作用和维护法治的权威,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搞活微观是对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工作能力的现实检验。微观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微观活,则全局活。领导干部任职一方,搞活微观是其主要职责,也是对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工作能力最直接、最实际、最有效的检验。关键是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方面,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通过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着力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降低企业成本,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努力作为,深入实施扩大消费政策,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来充分激发消费者潜力。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搞活微观,不能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调研思考,加强实践历练,努力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要运用创新思维找准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切实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既通过稳增长为调结构创造空间,又以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可持续增长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精准发力,更多运用市场办法扩大有效投资,依靠简政放权激发微观活力。要重视抓实际成效,善于与时俱进开展工作,创造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放大政策效应,以搞活微观为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