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看浙江发展三大密码

07.04.2016  08:02

十三五”时期,浙江三大增长点值得期待。一是以都市区经济圈一体化为引领的都市经济。二是以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高端产业引领的创新经济。三是以农村绿色经济引领的美丽经济。这三个增长点能否激发活力、爆发后劲,既决定了我省未来五年共享发展的厚度、产业创新的高度,也决定了我省协调发展的广度。但是,有必要看到,引爆三大增长点的“链式反应”,当前还面临“三大短板”:

都市经济发展“”在一体机制。由于交通设施和跨行政区体制阻隔的原因,我省主要都市区经济圈内人才、资金、科技、企业等在区域内仍无法实现充分、无障碍的流动,缺乏协同的规划,也导致各种要素资源更多的以“虹吸”的方式向都市区中心集中,无法实现区域内的合理功能分工布局,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更难以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向全省其他地区辐射,带动全省创新扩散和开放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在平台通道。我省产业发展仍存在产业层次较低、高端产业占总量比重较低、增加值率较低、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

美丽经济发展“”在设施末端。未来五年我省设区市之间要打造1小时可达的水陆空多元立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要知道,我省仍有近一半户籍人口在农村和山区、海岛地区。由于财力和体制性等原因,较长一段时间这些地区的基本交通、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通往景区、农家乐等地的道路,标准不高,通行能力差。由于这些分散地区的设施建设的投资公益性较强,靠当地政府财力保障不足,这就形成了设施服务不配套—人才流失、投资无法落地—丧失发展能力——人才和投资继续流失的“不良循环”,极大制约了社会资本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建设的意愿,也影响了农村和山区通过内生发展接受城市发展成果的外溢,制约了美丽经济的市场需求供给,拖累了广大农村和山区人口的增收致富。

辨明短板,就有办法。让都市经济、创新经济和美丽经济迸发活力的关键,就要抓对问题、巧借外力、完善支撑,联动推动城市协同化、产业高端化和农村绿色化发展。

一是着力资源共享、目标协同,尽早推动杭州和宁波率先一步实现都市经济圈一体化。统一都市经济发展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创新协同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加大跨区域的政府有为之手的改革统筹力度,才能打破都市经济圈内人才、就业、民生服务、社保、交通、卫生医疗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要突出重点,以杭州和宁波两大都市区为引领,促进经济加密度、设施补短板、制度增优势,加快实现两大都市经济圈内圈外的软硬件共建共享,强化互联互通、深度共融,实现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畅通,让杭州都市区经济圈成为引领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宁波都市区经济圈成为引领浙江开放发展的主枢纽。

二是着力创新驱动、制度支撑,尽快构建平等有效、支撑到位、辐射全省的区域创新支持体系。把握好创新与产业的转化关系、创新与资本支撑关系、创新与企业的主客体关系,着力打造一个资本、服务和人才有力支撑,政、学、研、产、金共同发挥作用的区域创新体系。可以考虑,重点加快“一个大市场、两种大平台、三类创新资本”建设。“一个大市场”,就是政府搭台,科技唱戏,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辐射全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两种大平台”,即一种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新区和科技城为主要载体实体大平台,另一种是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建等政策实施为载体的创新政策辐射大平台;“三类创新资本”,即全面加深资本与智本融合,推动科技金融、政府引导基金、社会风险资本“同频共振”,以钱塘江金融港湾等为平台,在重点领域投资一批具有前瞻性、创新作用突出、带动效应突出的创新产业项目。

三是着力绿色发展、多力同策,借力借势超前布局农村关键设施,确保全省城乡同步小康。进一步加快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同时,集中力量对有条件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投入,以信息基础设施和通景公路等关键设施为重点,超前布局打通连接城乡“毛细血管”。加大省市资金对辐射面大、带动力强的农村基础设施和通景公路的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尽快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使其农村发展资金的来源充裕、稳定、多样化以满足其建设需要。运用“以政府补贴引导、企业投资主导、自身需求诱导”的办法,发展农村电商、农家乐、民宿等新经济业态,吸引市场主体和发展主体共同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应用,助推山区、海岛和农村地区自生发展。继续加大陆海统筹力度,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引能人、引资本、引理念,对口帮扶与雪中送炭并举,不断改善农村发展设施环境支撑“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潘毅刚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