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区“四位一体”探索文物遗产资源管理模式

01.08.2016  18:06

  宁波市江北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积极探索“四位一体”,即“政府主导、主体负责、社会参与、科技传承”的遗产资源管理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一、政府主导,把牢管理主心骨。区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共有各类文物建筑272处,其中四级文保单位35处,二级文保点149处,历史建筑88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两个节点——压赛堰、小西坝就在区内。全区重视长远谋划文物保护和遗产资源管理工作,区委区政府出台指导性意见,明确十大遗存保护目标。区级强化经费保障,近两年共投入5800多万元用于文物修缮整治等工作;文化产业政策配套扶持,鼓励民间博物馆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博物馆(纪念馆)建设补助每个最高可达300万元。全区花大力气推动博物馆建设,今年陆续新建沪杭甬火车站、湾头社区等5个博物馆(展示馆)。

  二、主体负责,落实管理责任。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所有谁负责,发挥责任主体作用,落实遗产资源管理职责。对具备规模和发展前景的遗产资源实施企业运作模式,如慈城古县城遗产资源由区慈开公司负责修缮管理,今年建成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引发名人涟漪效应;石库门一号建筑群由民营公司管理,成功引进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创作基地,影视名家工作室和相关影视企业等。对一些属于国有、集体所有或主体不明确的遗产资源,遵循属地原则,由所在街道(镇)或村(社区)落实管理责任。对于一些产权或者使用权属于个人的遗产资源,政府向责任主体明确维护要求,并在遗产资源修缮等方面提供帮助。

  三、社会参与,实现管理全点覆盖。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对文物遗产保护的关心关注,建立了社会文保员管理保护制度,成立全区44人的文保员队伍,实现全区街道(镇)、各级文保点全覆盖。从2011年开始,区每年与有管理不可移动文物任务的文保员签订责任状,明确文保员工作职责。文保员除了要积极参与调查、了解当地文物史迹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各种情况,把不安全因素消除于萌芽状态,还要担当文物信息的收集和汇报工作,与文物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科技传承,运用技术抵抗遗忘。用好科学手段管理遗产资源,今年启动“宁波江北岸近现代建筑基因库”工程,运用激光点云扫描等先进的科技方法,对文物建筑的结构和内外风貌进行数字扫描,保存最完整、最精细的资料,为遗产资源后期修缮或迁建提供依据。启动重要文保单位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省级及省级以上的文保单位逐一安装摄像头,统一进行监测,保障文保单位安全。积极推行遗产资源精品化运作模式,专人挖掘整理半浦村历史故事、马径村历史建筑美术摄影作品等,通过丰富的文化表现手段,借用微信平台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宣传展示遗产资源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