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编剧:未美化国民党比纸牌屋复杂

26.10.2014  13:12
  新浪娱乐讯 今年61岁的刘和平,用晚年等同于生命的七年黄金时间,和资方、和市场、也和自己玩了一场豪赌。这七年之中,投资方七次撤资,于是“8”成了刘和平的幸运数字。郁闷的时候,刘和平跑到庐山,神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过滤心情后重新出山。剧本冲刺阶段,精瘦的刘和平硬是熬垮了两个打字员,甚至因为疲劳过度而尿血……七年时间,不赚一分钱,只坐冷板凳,庆幸的是,随着电视剧 北平无战事》 的热播,以及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业内人士的持续热议,这一仗刘和平赢了。

  在这个雷剧神剧当道的时代,有品质的厚重剧作成了稀缺品。很多观众乐于在浅表化的娱乐中快意宣泄,消解崇高。一些从业者也乐得投其所好,曲意逢迎,大赚快钱,使行业内怪象丛生。七年,一位高产的编剧可以写十余部剧本,而刘和平却专注而执拗地打“磨一剑”,更像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独行侠。这是因为,刘和平还有那么点情怀和理想:把平时不看电视的人,重新拉回来看国产电视剧。但刘和平拒绝向市场妥协,因为他始终相信观众的趣味需要引领,而不是迎合,这是搞创作的人的天职。

  影视作品牵扯到重大革命题材,过审向来是一大难题,为此很多创作人员纵有创作的欲望,也因市场以及这一因素望而却步,有时过审难反而成为创作者逃避的借口,而刘和平却在悬崖峭壁之处用心浇灌出一朵盛放之花。《北平无战事》表现了1948年到1949年,国共两党之间、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和博弈,涉及七五事件、民事调配、币制改革等历史事件,有不少历史上可以找到原型甚至确有其人的角色,但刘和平自信写共产党理直气壮、写国民党也相对客观,拿到海峡对岸也能让人信服,过审还挺顺利。在刘和平看来,今天的文化环境是最好的,这说明十八大新班子确实有了更大的文化自信。他坚信,未来还会更好。

   关于质疑

   烧脑弃剧?“如果你对知识没有渴求那你就弃!”

   节奏缓慢?“只有动作没有内容那节奏当然快!”

  新浪娱乐:《北平无战事》播出后,一些观众会觉得挺烧脑,要边百度边恶补历史知识,有的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就直接弃剧。

  刘和平:弃剧的就应该弃剧,如果你对知识没有渴求,那你就弃剧,因为我不是简单的娱乐的东西,还是希望从思想性、艺术性,包括知识性上,给观众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当然我首先会考虑观赏性,我有了观赏性,只是因为这个地方你需要百度学习一下,你都不愿意而弃剧,那这样的观众,他也可以选择那些不需要百度的去看,这都是很正常的。

  新浪娱乐:针对崔中石的死,网友们觉得十分不舍,微博上还发起“崔叔别走”的话题。有的观众会觉得他的离开有些唐突,说怎么为了几十万美元就把自己牺牲了,还把自己的妻子孩子置于危险的境地,崔中石这个人物的塑造会不会有些过于英雄主义?

  刘和平:我随便解释一下,第一,就戏面而言,崔中石已经知道了方方面面都盯着他,那时候救他的可能性其实不大。既然这样,他抛出了最后一张牌,这张牌既使得国民党内斗,又让他们内斗到不敢说他是共产党,这样一来,方孟敖也相对安全。再深层点的理由,作为一个中共党员,由于身份的特殊,打入到金融核心,为那么多人贪腐、行贿受贿,他自己良心上经常纠结。而共产党纪律严明,尤其对敌占区回来的人,政审至少半年才能工作,作为崔中石这样的地下党员,我本来可以写他跟谢培东的事:不得已我们干了这个工作,但是知道如果到了解放区,我通不过政治审查。这笔我不能写了。所以这里面我的用心都在逻辑上,理由上都说得通。

  新浪娱乐:一些看惯了强情节剧的网友,会觉得《北平无战事》的整体节奏比较平缓,这种方式是您讲故事的需要吗? 

  刘和平:只有动作没有内容,那节奏当然快了,杀几个人一跑,那边再跟几个人打一下,立刻就完事了。有不同的看法的人就说了,怎么一集立刻就完了,觉得好像只有二十分钟,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看惯了表面动作戏,纯情节戏的观众来看这个戏,觉得节奏慢,但真正沉下来看,就觉得它的节奏都在里面,每一场戏里面都有节奏,但是看得费力一点而已。一快进就看不明白了,这能不能反而证明是因为节奏快?

   关于市场

   “这么严肃的题材,这么好的收视率,奇怪一些媒体在惋惜什么”

   “我说过一定赚钱,收视率一定高,我以实际行动向资方保证了”

   “电视是大众艺术,我从来没有精英意识,希望把不看电视的人拉回来”

   “这个戏重播收视会远远超过现在,我就预言在这儿,大家大可不必惋惜”

   “方孟敖飞行大队耍帅,是美学要求非迎合,写手撕鬼子才叫迎合”

  新浪娱乐:剧刚一播出,口碑特别好,很多业内人士的朋友圈都被交口称赞声刷屏了,但那时候收视率还没有走高,有媒体用“很惋惜”来形容这部剧,对此您怎么看?

  刘和平:我觉得这个话不符合事实,这几天的收视率就特别好,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媒体说挺惋惜的,大家都在庆功,收视口碑都特别特别好,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再好就等于独霸天下了,怎么还惋惜?这么严肃的题材,现在有这么好的收视率,我有时候看一下觉得奇怪,他们在惋惜什么呢?希望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改个词,不要再惋惜了,真的哪一天它的收视下去了,你们再惋惜也不迟,把我的原话写上去。

  新浪娱乐:您之前做过对这个剧的收视预估吗?

  刘和平:当然预估过了,我跟投资方就说过,他们说赔钱我们也投,我说我把我的稿费押进去,赔钱我一分钱都不要,你们是富人,我是穷人,七年我写一部戏,没赚一分钱。我说它一定赚钱,收视率一定高,我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以实际行动向投资方保证了。而且这个戏播完之后,收视会远远超过现在的,我就预言在这儿,所以大家大可不必为这个戏惋惜。

  新浪娱乐:《北平无战事》的小说是从方步亭和谢襄理的谈话开始的,但电视剧的开篇是方孟敖指挥飞机迫降的画面,给人先声夺人的感觉,这样的调整是怎么考虑的?

  刘和平:这个是最后在剪辑的时候,导演跟我商量,说我们稍微迎合一下观众,最好一上来动作更强,我说可以,毕竟是电视剧,这个时候我和导演真正交流没有障碍。但小说不同,一上来历史感会更强。(新浪娱乐:加入一些商业元素,可以带动更多观众收看)但还是你要搁得进去,搁不进去千万不要搁。

  新浪娱乐:这么多角色里面,您自己赋予感情最多的是哪个?

  刘和平:我只能这么说,一旦我用心血塑造人物的时候,每个人物都是我的儿子,手掌手背都是肉,就连一个小小的民调会科长,我都不会让他瞎说。我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喜欢写那些做摆设的人物。当然,剧中也有象征性的人物,像方孟敖的飞行大队,他走在前面带二十个跟他一样高、长得都挺帅的人出来,这个有所考虑。我跟导演商量,今天的观众是受偶像剧的影响,出来要养眼,这个地方必须要满足观众的需求。

  新浪娱乐:这是在迎合观众,做一种妥协吗?

  刘和平:这不是妥协,这是美学应该做的。我们干嘛花那么多钱搭一个方家,这是迎合观众吗?这是为了达到美学的品质,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不叫迎合。如果观众喜欢看手撕鬼子,我就写手撕鬼子,那是迎合。

  新浪娱乐:《北平无战事》里对爱情线的表达比较克制,但有时候观众更喜欢快一点进入正题,喜欢华彩的渲染,这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刘和平:就两样,看你是吃小炒肉,还是吃慢炖红烧肉,红烧肉要炖一天,小炒肉十分钟就炒熟了,所以你有耐心,你就小火慢慢去炖,跟煲汤一样,西红柿鸡蛋汤十分钟出来了,你要煲一个老鸭汤要五六个小时,就这个区别,没别的区别了。

  新浪娱乐:在这样一个日益快餐化、浅表娱乐化的时代,您一直从事严肃的历史剧创作,是想通过作品向社会传达些什么信念吗? 

  刘和平:第一,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我始终认为它是大众艺术,包括我现在搞的《北平无战事》,它还是大众艺术,我从来没有那种精英意识,你们可以回头看一看,如果我是自己玩心情,没有今天这样的戏,也没有你们来采访我,我首先考虑到的是受众。只不过要百花齐放,我绝不反对今天的生活剧、青春偶像剧、战争剧,但我坚信我这一类戏会拥有一定的观众,可能社会影响会更大。至少我能够有一个目标,把平时已经不看电视的人,拉回来看国产电视,这一点通过这几天的调查,已经证实,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意象解读

   只有声音的蒋经国——“希望建立中国文艺史上最大的暗场人物”

   文绉绉的梁经纶——“当时文化思潮的真实再现,我恶补了新月派的诗” 

   反复出现的《月圆花好》——“我喜欢超女乔维怡的版本,但民国的必须是周璇的”

  新浪娱乐:很多观众好奇,《北平无战事》里蒋经国从头到尾都是以“建丰”的名字出现,而且没有正脸,这个是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

  刘和平:我是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我们有时候也说经国局长,但预备干部局、中正学社都称他“建丰”同志,不能直呼其名,不能说经国同志,他字建丰,都叫建丰同志。蒋经国自己也有要求,说我们都是同志,不要称呼这个职位那个职位的。

  新浪娱乐:还有一个细节,曾可达向蒋经国汇报工作时,都是隔着门打电话,这个细节您赋予了特别的声音吗?

  刘和平:我的原剧本是这样的,蒋经国曾有一段工作特别忙,有时候他就在里面会见很要紧的人,但导演为了他的隐私调度,就开了个门缝,我原来是门缝都没有的,他背影都没有,所以你看电话上面有几行字:我们都是同志,事忙恕不相见,急务请打电话。不信门缝一关,那个电话你们就会觉得合理,我当然也希望观众在这些细的地方对我们严加要求,这是好事。

  新浪娱乐:蒋经国始终不露面,这样设计是为什么?

  刘和平:再来说另外一点声音,我不希望开门的原因,就是我准备在艺术手段上,建立中国文艺史上最大的一个暗场人物,我们平时看的都是能见到面的名场人物。曹禺先生的话剧,《日出》里面有一个叫“金八”的黑社会头目,他以巨大的存在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人物,但是从来没出过场,是一个暗场人物。我希望看到这个戏,最后业内的人说,你们知道什么叫暗场人物吗,《北京无战事》的蒋经国就是暗场人物,这是专业创作内的一点艺术追求,至于观众还想知道更多的敏感的话题,那就不说了。而且你看他的面相,找这样的演员其实也挺难的。

  新浪娱乐:找的那个配音是不是您要求的?

  刘和平:我要求的,原来配音是普通话,我说不行,后来拼命找,很多配音演员不懂讲宁波官话,后来是从浙江那边找的,声音也好,又会讲宁波话调,还揣摩模仿蒋经国的身份地位语气。

  新浪娱乐:剧中蒋经国这个人物,虽然只听到声音,但党内反腐的决心很坚定,应该说不乏魅力之处,这跟以前影视作品是不一样的,所以有观众说,这个戏是不是有一点美化国民党?

  刘和平:半点都没有美化,因为历史上蒋经国反腐是事实,包括今天我们王岐山书记说,不但要打老虎,还要打苍蝇,“打老虎”这个词就是因为蒋经国打老虎来的。人家真正反过腐,为什么不能说他反腐呢,就一定要违背历史说假话吗,说了真话就是美化?他反贪腐也是为了巩固他的政权,这个特别容易理解。

  新浪娱乐:剧中廖凡的那句台词“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令观众印象深刻,您为何选择了这句诗给梁经纶这个人物?

  刘和平:写像梁经纶这样的人,在国外留学回来,受存在主义影响,包括当时很多新人喜欢新月派,今天大家还在念《再别康桥》,这都是当时文化思潮下的真实再现,倒未必是我喜欢。为此,我也去恶补了一下新月派的诗,回家特别把泰戈尔看了看,力求接近剧中的人物,下了一些工夫。

  新浪娱乐:剧中还不时出现周璇的《月圆花好》,这首歌的循环播放又有怎样的意味?

  刘和平:要达到美学的高度,一定要运用各种艺术元素来丰富它,但是一定要找准,它一定是那个时候代表文化思潮的东西。我举一个例子,《甜蜜蜜》那个电影,从头到尾就是邓丽君的《甜蜜蜜》,那首歌是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人当时的心态,就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了出来,所以选择的歌一定是那个时候最有代表性的,一家不是生离就是死别,特别希望团圆美满。这个歌目前唱得不是太好,我喜欢的反而是超女乔维怡的版本。但是如果拿乔维怡的歌,就不是民国的了,民国的必须是周璇的。

   背后故事

   郁闷了!“住庐山过滤心情,陶渊明那么苦都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坚持一点还做不到?”

   尿血了!“剧本冲刺阶段熬垮打字员,尿血以为是膀胱癌,最后发现是疲劳综合症”

   值得吗?“人生谁无死?只要我的文章作品五十年还有人看,我就多活了五十年”

  新浪娱乐:这部剧的创作您花了七年时间,这七年的时间您是怎么过来的? 

  刘和平:最难忘的就是第一次投资撤资,2009年,他们(指当时的资方)要赶建国六十周年,因此希望剧本快一点弄出来,剧组都建立了,最后我坚决不同意,如果你们坚持,那我们不搞了。这种事当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我上了南岳衡山,在山里面住了三个月,然后转到江西庐山住了六个月,那九个月在山里看书创作。我心情不是每天都那么好,那么淡定,但每个人排遣的方式不同,所以我后来果断地跑到庐山,因为我特别敬仰的人陶渊明在那儿,人家过那么苦的日子都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坚持这么一点东西还做不到?我在那里过滤了一下心情,再出山,接着搞。

  新浪娱乐:就是说2009年的时候剧本已经出来了,要拍也能拍,只是您不满意?

  刘和平:没有,我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改,有时候几千字上万字说不要就不要了,比如戏不好看我就不要了,人物不准确我就不要了,这一段用的史料,史实和虚构结合得不够,我就不要了,反反复复,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新浪娱乐:您在创作的时候,写哪一部分是比较纠结的,哪一部分比较顺利?

  刘和平:都纠结。因为我创作的习惯是口述,别人打字,我从来不拿提纲的,一个大的想法形成,我都是这一场戏没写完,下一场戏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所以难怪观众看得累。你们也可以有感受,看完这场戏,你绝对猜不到下场戏是什么,因为我就猜不到,所以观众也猜不到,所以每场戏都写得很累,写半个小时要到沙发上躺一躺,再坐起来写一写。可以透露一个消息,最后开机了后面还有几集没完,我跟组在那儿改。最后的劳动强度强到配两个打字员,早上五点到十二点一个,下午两点到晚上十二点一个,都是年轻人。

  新浪娱乐:基本连轴转了。

  刘和平:其中有一个细节,有一天早上,因为投影在墙上,我看着墙上口述,突然我发现墙上出现的全是一个字母,比如全部都是B,不断地往上码,我再一看打字员,头栽在肩膀上睡着了,我熬得打字员都不行了,所以那个时候只能靠自己内心的精神力量支持,我完全写完之后第三天突然发现尿血,就到了北京医院,当时大家都很谨慎,以为是膀胱癌,最后一检查,结果是疲劳综合症造成的。 

  新浪娱乐:这么辛苦您觉得值得吗?

  刘和平:这要你们评价,我自己觉得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死,但是你生命可以延续,生理遗传基因的延续是你的儿女,文化遗传是你的文章作品,谁都会死,说不定明天就会闭眼,只要大家还看《北平无战事》,我认为我的生命就是在延续,除非你的东西没人看,我只要五十年还有人看,我就多活了五十年,有什么不值得?

  新浪娱乐:您最初创作这个剧的初衷是什么?

  刘和平:当时创作的时候,我秉承自己的历史观在创作,还真没有什么跟风跟潮,我的东西都走在观众前面,而不是走在观众后面迎合观众的趣味,我没有一部是迎合的,这是我们搞创作人的天职。

   其它杂谈

 

  “客观写历史怎么成了美化?认为美化的可以看看历史,我还写得挺节制”

 

  “《北平》过审顺利,今天的文化环境最好,这说明领导班子有了更大的文化自信”

 

  “我也看《星你》,不喜欢别人把《北平》和《纸牌屋》比,我比它复杂多了”

  新浪娱乐:您之前说过创作《北平无战事》要让两边都满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您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

  刘和平:你要客观的尊重历史,现在我们一些人还抱着两岸势不两立、形同水火的观念,其实两边都是和平发展。其实台湾国民党那边解放以后,多少年总结教训,总结共产党的长处和优点,要有文化自信,要尊重事实。国民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辛亥革命是它搞的、北伐是它搞的、八年抗战正面战场它也在打,不能因为后来这个政权代表少数集团的利益,腐败了失去民心了因此垮台了,就连里面有些人、有些真实的事情都不能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里就说了,如果这样无疑是不对的,国民党里也有一些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人,希望国家好的人,毛泽东都说过,今天我来说几句历史上发生的事,怎么就变成美化了?认为美化的可以回头看看真实的历史,我还远远不够,还挺节制。

  新浪娱乐:再写多了过审就有问题了。《北平无战事》过审的过程顺利吗?

  刘和平:挺好的,我这么多年搞创作以来,今天的文化环境最好,从总局到北京市,这说明我们十八大新班子确实有了更大的文化自信,就希望我们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好。他们有了文化自信,给了我们更好的文化环境,我们这些在基层,在一线,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就要有文化自信,我写的这些都是出自自己的文化自信,我相信会有更好的文化环境。

  新浪娱乐:《北平无战事》里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一些人物有原型,还有一些确有其人,在真实历史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尺度,您是怎么拿捏的? 

  刘和平:首先要明白一点,文艺作品,它是属于美学范畴的东西。我们可以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可以用史学的眼光看世界,可以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但是我们干的这个工作,是综合了前面三类,最后用美学的眼光看世界,美学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不可能拿出一个文艺作品说,我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文,是一篇哲学的著作,是一篇史学的研究,那不是我的任务,我们要拿出一个美学的作品出来,所以美学作品一般都是现实世界之外,给你建构一个平行世界,以满足观众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向往。所以我经常写东西,我告诫我的学生和晚辈们,不要纠缠于这个事情是不是确实发生了,或者可能发生了,你就跟着观众希望发生的事去学习,大家都希望它是这样,你就把它写出来,这是文艺作品。我又举一个我为什么也看韩国《来自星星的你》,有四百多岁的人吗?有来自外星的人吗?有男女之间情爱那么深就是不能上船的吗?都没有,但人家塑造了,但就是喜欢都敏俊和千颂伊那种关系。所以为什么到了中国,都来衡量文艺作品,一定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的,如果用中国人对历史来看文艺作品这种观点,莎士比亚每一部戏都通不过。我虽然研究历史,但我一定从史学里走到美学里来,我才能创作。

  新浪娱乐:有调查发现,《北平无战事》的受众群和美剧是有一定重合度的,很多观众觉得《北平无战事》有美剧的气质,您怎么看?

  刘和平: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人家发明的,经验都是人家摸索出来的,表现手段是人家在不断总结经验上提高的,我们在学人家。这些东西永远要学,我们离人家差距很远,我说的是我们表现的内容和形态,你拿他的手段来把中国人学美国人,学不像,我们搞个超人肯定逗人笑,毫无疑问的。他们喜欢把我们这个剧比作美国的《纸牌屋》,它确实是两回事,我这个比《纸牌屋》复杂多了,《纸牌屋》我们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在那种文化形态、政治体系下,执政的党派玩弄政治于股掌之上。我们这个东西是大家互相之间,这种权力角逐和文化冲突,根本你预料不到,他说的是两回事,所以我也不喜欢人家把我这个和《纸牌屋》比,要比我这个比它复杂多了,它那个说不清,让男一号对着镜头给你全部说出来,但那个手段未必不好,它是一种舞台剧的表现手段,我连那样的东西都没有,我们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很难得表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