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推广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传统印记

08.06.2015  11:47

  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推广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保护渠道,提升非遗宣传普及力度,让群众享受非遗保护成果。2013年获得宁波市首届阿拉非遗汇活动先进单位。

  一是推广“书场”模式,非遗融入群众生活。2014年12月, 北仑区影剧院设立区内第一家蛟川走书演出点,定名“开心书场”。 “蛟川走书”省级非遗传承人乐静唱书《风云龙虎会》、省级传承人闻海平唱书《龙公案》等好戏连台,深受群众喜爱,半年来,已经演出80多场,吸引4000多人次观看,平均售票率超过75%,88岁的张亚琴先生演出更是一票难求。半年来,“开心书场”极大地发挥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吸引了500多名忠实“书粉”。

  二是推广作品创作,优秀作品源于生活。重视非遗作品创作。坚持群众文艺精品创作,调动群众非遗作品创作积极性,涌现大批佳作。走书《兵站故事》,获得群星奖;走书《阿根卖鳖》荣获宁波市文联优秀曲艺作品奖;剪纸《祭灶》、《新农村大棚》、《前童风韵》获得2014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成果展示民间手工艺类和民间手工艺视觉艺术类双料金奖;漆画《龙腾神州》、彩船工艺《龙凤纱船》等五件作品获“美丽宁波艺之秀”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优秀奖。每年创作非遗作品超1000件,展示北仑的“老底子”和新面貌。

  三是推广非遗展演,经典文化丰富生活。借每年传统节日,春节、元宵、立春、立夏、端午等节日,开展“阿拉的节日”系列非遗展演活动,每年元宵踩街活动的穿山造跌、狮象窜表演,吸引上万人参与观看。蛟川走书除在“开心书场”表演外,还深入基层,走进街道,将传统民间曲艺送到群众家门口,仅今年下乡演出30余场。2014年,在北仑新碶街道高塘社区文化礼堂举办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曲艺)展演,各类非遗表演登台亮相,12个传统非遗节目表演、10项民间艺人传统手工展示,全区200余名民间艺人参与,活动吸引3000多群众参与。

  四是推广非遗课堂,多种培训普惠居民。依托文化加油站平台,以各村、社区、企业和学校为阵地,开展“非遗课堂”公益培训,剪纸培训、虎头鞋制作、中国结艺、水浒名拳等十几种系列培训,传承基地33个,为社区民间文化队伍成长增添养料,为群众学习和了解非遗知识提供平台。开展“非遗传承课堂”与社区、高校、企业联合开办非遗课程,组织传承人进农村、校园、企业,开展教学活动,累计开展非遗培训课程300多次,受益群众上万人。2013年获得“非遗课堂”先进集体,2014年被评为市非遗课堂联盟先进集体。

  五是推广非遗传承,开门收徒破传承之困。北仑区现有非遗产传承项目46个,省级非遗项目6个,市级非遗项目13个,传承人44名, 60岁以上30人,超过68%,年纪最大的89岁,多面临后继乏人困境。为改变此类状况,北仑区文化部门积极与非遗传承人联合调研,7名非遗传承人决定面向社会开门收徒,其中包括水浒名拳、唱新闻、蛟川走书、梅山舞狮、新碶民间剪纸、虎头鞋制作、白峰漆塑七个门类,收到报名申请300多份,确定14名学员成为以上传承项目的入室弟子。今后,还将继续面向社会,更广泛地开展此类收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