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零距离体验档案修复术

20.06.2016  17:55
      6月14日至6月17日,北京市档案馆对社会开放19488件档案,并有李大钊询问笔录、民国时期北京历届市政府市政会议记录等一批珍贵档案首次对公众开放。

        6月13日上午,近百位市民冒雨赶到北京市档案馆,参加每年一度的档案馆开放活动。修复老照片、体验档案修裱、免费领取“市级三好生”档案复制件……一个个互动体验项目紧锣密鼓,把参观者的行程填得满满的。现场,提前预约的30位市民免费修复了一张老照片,曾在1981年至1995年获得“市级三好生”荣誉称号且保存有其相关档案的市民,则免费获得一份档案复制件。

        在档案修复室,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一边讲解,一边为大家演示简单的档案修复技术。“完成这份资料的修复,要经过20多道工序。”工作人员将一张破碎的“档案”轻轻铺在桌上,用喷壶打湿后,拿棕毛刷沾上浆糊为“档案”上浆,“可以从中间或者三分之一处开始刷……”一旁的小姑娘忍不住学着工作人员的样子,也拿起旁边的纸练习起来。

        参观特藏库是每年档案馆日的重头戏。今年特藏库里又新增了一些宝贝。原来,学生减负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就曾掀起过减负风潮,而且涉及大中小学各个阶段。这可是有案可据的:一份来自北京体育师范学院1960年的支部会议档案记录记载着:“中小学生包括劳动、自习等,每天8小时;睡眠8到9小时。老师每天也应该保证8小时睡眠,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可以自由活动。”到了1965年,一份北京师范学院的档案则明确提出了要贯彻毛主席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批示,学生每周自习时间都设了门槛:文科生不超36小时,理科不超42小时。

        李大钊询问笔录,陈独秀、宋美龄、梁思成等人的手迹,以及日本投降的老照片等一批珍贵档案也在昨天首次亮相特藏库。一同亮相的民国时期北京(平)历届市政府市政会议系列档案,更是堪称研究北京地方市政管理和建设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据了解,今年北京市档案馆共开放19488件档案,内容涉及科技、环保等12个单位。与此同时,16个区档案馆还统一面向社会开放档案5490卷、13.9万件,感兴趣的公众可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