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演绎工匠精神:“做深一件事,做好几十年”

29.04.2020  13:32

  中新网杭州4月28日电(应欣睿)28日,浙江举办庆“五一”劳模先进代表座谈会。座谈会上,来自传统制造业、数字经济领域、医学界等行业的劳模先进代表分享了在岗位上的成长历程与奋斗故事。他们,将工匠精神演绎为“做深一件事,做好几十年”的笃定与执着。

  “我的‘武林秘籍’”

  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万亚勇有几本自制的“武林秘籍”,他给它们分别命名为“葵花宝典”“辟邪剑谱”“九阳真经”。打开这些“武林秘籍”,里面私藏着的是他工作27年以来钻研打磨出来的精密仪器维修技术。

  “我们公司专门生产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80%的设备都是原装进口的,维护这些系统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前维修这些设备,都需要国外的技术人员,工作受制于人,比较被动,”万亚勇分享道,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被动局面,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独创了“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用脑想”的维修高端进口设备技术,最终在外国维修工人面前“挺起了腰杆”。

  在浙江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广“机器换人”时,万亚勇为了让进口设备与国产机器人互相连通,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研究进口设备原有程序图上,最终让国产机器人与进口设备无缝对接,大力推进了智能工厂的建设。

  现如今,为了能够将工匠精神与自己的“武林秘籍”传承下去,万亚勇签约了“名师带徒”活动,通过“一对一传、帮、带”的方法,让更多工匠创造出更多“独门秘籍”。

  “我把枯燥无味的程序图加入仿真软件,并放在机床中实践,让他们有更大的兴趣。传承是我们劳模的社会责任,我以后还会立足一线,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更多的人。”万亚勇说。

  “万无一失一失万无”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在日本博士毕业后,因为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而声名鹊起。为此,他的日本导师曾多次挽留,希望把他留在海外,继续深造研究。

  当时35岁的姚玉峰拒绝了这个邀请,“留在国外,是在别人已经发展的高度上再做点精致的工作;回国,是在一个历史起点上自己搭建平台,构建团队。”

  回国后,姚玉峰深入实践,开发出了被国际命名并被载入世界角膜移植发展史的“姚氏法角膜移植”,且从2009年开始,在医学会和医院的支持下,开始了“姚氏法”的普及工作,毫无保留地把独门秘诀授之于人。

  近几年来,姚玉峰顶着必须“万无一失”的巨大压力,面对可能“一失万无”的艰难挑战,给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以及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等成功实施了高难度的眼科手术,为他们送上了光明。

  “对于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地体现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情怀,继续做好学科和团队建设。”姚玉峰表示。

  “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贡献力量”

  阿里云智能事业部算法工程师余对自己的工作解释道,自己就是“为各行各业提供计算基础设施,用数字赋能各个垂直行业。”

  2016年,余亮结束了7年多的海外研究工作,回国加入阿里云,开始从事城市大脑运行算法的设计开发。

  用数据来解决杭州的交通拥堵是余亮开始着手的第一件事。在杭州交警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余亮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建设城市大脑平台,打通城市数据汇聚链路,对数十种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清理、加工,并不断的对模型进行测试和调优。在实践两年多以后,余亮和他的团队最终实现了杭州拥堵排名从全国第5下降到全国57位的好成绩。

  “我们充分运用了城市大脑数据科学决策,既保证视察线路通畅,又保证市民日常交通不受影响,充分体现了数字科技助力政府决策的价值。”余亮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余亮和阿里云智能部门的同事们一起,依托杭州城市大脑这三年来的建设成果,从构思到第一次上线,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迅速在杭州推出了健康码的应用,而健康码的推广也为浙江乃至全国打赢抗疫攻坚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数字新基建的号角下,城市大脑、云智能正在重新出发,化危为机。未来我也将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浙江省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贡献力量。”余亮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