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坚持因地制宜“六推进” 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17.07.2015  14:28

近年来在省民宗委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民族地区发展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这一主题,坚持因地制宜“六推进”,形成了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谋划特色项目,推进民族发展重点项目实施到位

对申报项目开展调研,选择一批符合民族村实际,又具有长远发展效益的种养项目,建立项目库,帮助民族村做好项目的谋划、申报、争取工作。衢州市民宗局专门制定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发展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确保项目资金不被挤占、挪用、移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同时每年都会召开全市少数民族扶持发展项目推进会,分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引导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自我造血的理念,变“输血”式扶贫开发向“造血”式扶贫开发转变。近三年共争取中央、省民族发展重点项目23个,项目资金1700万。

二、培育特色产业,推进民族特色专业经济示范村建立

2009年市民宗局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我市民族特色经济专业村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对示范性、龙头性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实现农业生产逐步向特色、规模、效益型转变。同时加大对民族村干部群众农业技能培训,近三年,我市各级民宗部门就先后举办了各类少数民族农村实用技术、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等培训班27期,先后1700多人次参加培训。我们还邀请有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民族村种养户基地进行现场技术帮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产业。经过5年的培育,一大批初具规模的茶叶、中药材、特色农家乐等特色专业村初步形成,如:龙游沐尘畲族乡发展培育水果、蔬菜、苗木、药材等四大千亩基地,开化潭头村发展1000亩龙顶茶基地、高山油茶和经济观赏两用的百亩荷花等。到2013年底止,我市已经有15个民族村被评为市级民族特色经济专业村。2014年度全市63个“一村一品”行动优秀村中,有6个民族村榜上有名。

三、发展来料加工,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近年来,衢州市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民族地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重要内容,从义乌等发达地区市场引进了简单易学,不受时间限制的来料加工,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下,民宗会同妇联、农业等部门鼓励民族村两委引导和培养民族村返乡青年、妇代会主任、村干部等群体成为来料加工经纪人。我局从今年开始争取省民宗委和市财政经费,设立来料加工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来料加工行业示范点和经纪人。截止目前,49个民族村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60 人,从业人员3766 人。2014年发放来料加工劳务费4975余万元,占了少数民族群众年收入的25%。

四、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民族乡村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一些民族特色文化较浓、自然环境资源较好的民族村,紧紧抓住我市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机遇,积极规划和推进民族村农家乐休闲旅游点和特色村寨建设,坚持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章,全力办好畲族“三月三”风情文化节,使民族节庆文化活动既有社会效益,更有经济效益,提高民族村知名度,吸收更多游客来农家休闲旅游。如衢江区外焦村已经在大路畲族文化广场连续举办七届盛大的“三月三”畲族文化旅游节,大力打造“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品牌,把畲族特色文化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做大做强畲村旅游业。

五、注重基础投入,推进民族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少数民族村抢抓新农村的“连网公路”、“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开展村庄整治,道路建设、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等。如争取2800多万元资金,新建了135公里的林区道路,大大方便了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生产。去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我市各民族村大力开展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强势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整治、突出抓好黑池、臭池、垃圾河治理,积极做好“清洁家园”、“五水共治”项目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到2014年底止,我市49个民族村已经完成“五水共治”项目84个,总投资7956.6万元。

六、落实帮扶机制,推进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

据统计,目前我市还有年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1513户,4845人。为了帮助这些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组织各类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少数民族群众的劳动技能,帮助低收入群众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或帮助联系外出务工等;二是结合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统战系统开展的新一轮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计划,农办系统开展的部门联系重点村工作,使全市49个民族村都有省、市、县(市、区)部门或企业挂钩联系,帮助低收入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如2014年,“三个一百”(百名统战干部、百家民主党派成员、百名非公经济人士)帮扶9个少数民族村,共落实帮扶项目17个,帮扶资金385万元。三是重视下山脱贫。近年来以脱贫小区建设为载体,引领零星户下山迁移,如沐尘畲族乡社里等3个民族村现已从高山搬迁低收入农户89户,人口315名,村集体统一修建下山脱贫小区道路、排水、排污、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宅基地以低于正常农户30%的价格给予扶持低收入农户。5年来全市共完成少数民族下山脱贫388户,11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