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状况总体满意 监管力度仍需加大——余杭区餐饮食品安全民意问卷调查报告

23.12.2015  18:09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朴素的语言道出了餐饮食品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去年杭州主城区多家火锅店的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经媒体曝光后,市民百姓更是提升了关注度——餐饮食品安全就在自己的身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为了解我区市民对餐饮食品安全的认知与评价,近期余杭区统计局开展社情民意快速调查,涉及临平主城区及塘栖、瓶窑、余杭等镇街的8个社区,收回有效问卷350份(表1)。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受访者关注餐饮食品安全,对餐饮食品安全的现状与监管工作的评价较满意,建议职能部门勤政履职加强监管,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表1:餐饮食品安全民意调查样本构成

基本指标

样本量

比例%

基本指标

样本量

比例%

性别(N=350)

年龄(N=350)

133

38.0

16-30岁

38

10.9

217

62.0

31-45岁

128

36.6

职业(N=350)

46-70岁

184

52.5

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

44

12.6

居住(N=350)

专业技术人员

52

14.9

城镇居民

318

90.9

产业工人

30

8.6

农村居民

32

9.1

服务性工作人员

48

13.7

文化程度(N=350)

商业工作人员

18

5.1

大学本科及以上

66

18.9

农民

2

0.6

大专/高职

100

28.6

其它就业人员

67

19.1

高中/中专

89

25.4

离退休人员

53

15.1

初中

85

24.2

家庭主妇

5

1.4

小学及以下

10

2.9

其他

31

8.9

一、餐饮食品安全现状:总体认可,有所改善。

(一)市民对餐饮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为65.2% [1]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本地餐饮食品安全状况满意、比较满意两项合计为40.8%,其中满意为3.7%,比较满意为37.1%,一般为48.4%,还有9.4%和1.4%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见图1)。当问及“我区与本省其他地方相比,餐饮食品安全状况如何”时,受访者中持“明显好”观点的占10.3%,“好一些”占51.4%,“差不多”占33.4%,认为“差一些”、“不知道”的分别占0.3%、4.6%。

(二)餐饮食品安全状况与上年相比得到改善。 餐饮食品安全不安全,市民最有发言权。我区餐饮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向好、稳中趋升的态势得到受访者认同。调查显示,我区餐饮食品安况与前一年相比,54.3%的受访者认为得到了改善,其中“明显改善”占6.6%,“有所改善”占47.7%;42.0%的受访者认为“差不多”,认为“有点变差”、“差多了”的占比分别为2.8%、0.9%。

(三)对大中型餐饮企业、宾馆食品安全满意。 调查显示(见表2),受访者最满意的餐饮业态或区域前三名分别是大中型餐饮企业、宾馆(95.4%)、学校食堂(79.1%)、商业综合体的餐饮店/美食街(43.4%);最不满意前三名分别是无证无照餐饮店(86.3%)、熟食卤味店/摊贩(68.9%)、火锅店(45.1%)。 外出就餐 [2] 成常态,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店受青睐。 调查中,9.4%的受访者“经常”到餐饮店就餐,持“偶尔”、“从不”态度的受访者分别占68.9%、21.7%。同时,57.7%的受访者外出就餐时会“关心或选择”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单位,9.7%和32.6%的受访者分别表示“不关心”、“没注意”。

表2:受访者对我区餐饮食品业态或区域满意不满意情况表

餐饮业态或区域

满意(%)

不满意(%)

大中型餐饮企业、宾馆

95.4

2.3

学校食堂

79.1

3.1

商业综合体内的餐饮店、美食街

43.4

12.6

网络订餐

19.1

13.7

小餐饮店(含小吃店、饮品店)

18.0

36.6

火锅店

10.6

45.1

城乡结合部

8.0

26.6

熟食卤味店、摊贩

3.1

68.9

无证无照餐饮店

0.9

86.3

二、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狠抓落实,整治显成效。

(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满意度为63.7%。 餐饮食品安全关乎千家万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层层把关,狠抓各项监管措施落实,重拳出击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震慑了非法生产经营活动,社会反响良好,规范了餐饮食品市场秩序,市民拍手称快。调查显示(见表3),受访者对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满意度为63.7%,其中满意、比较满意得分两项合计为40.0%;对政府及监管部门餐饮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的满意度为64.2%,其中满意占4.9%,比较满意占35.4%;对打击餐饮食品违法行为工作力度的满意度为58.0%,其中满意占6.0%,比较满意占22.0%。

表3:对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宣传、打击违法行为的评价        单位:%

指      标

满意度

五个评价级别

满意

比较

满意

一般

不太

满意

不满意

对当地政府及监管部门的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价

63.7

5.7

34.3

46.0

10.0

4.0

对当地政府及监管部门的餐饮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的评价

64.2

4.9

35.4

45.7

11.7

2.3

对当地政府及监管部门打击餐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力度的评价

58.0

6.0

22.0

49.4

16.0

6.6

(二)法律规章保驾护航彰显成效。 调查中,当问及“政府加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哪些做得比较好”时,受访者认为制定相关法规(55.1%)、食品安全知识宣传(51.7%)、经营、卫生许可认证(44.9%)三方面成效较明显。当问及“如果您遇到不安全餐饮食品侵害,您会采取哪些途径解决”时,表示与经营者交涉(85.1%)、向消费者协会投诉(61.7%)、向有关部门投诉(52.0%)、向媒体反映情况(26.3%)、算了自认倒霉(18.0%)、向法院控告(3.4%)。

(三)对“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行动”寄予厚望。 省委省政府开展的2015年--2017年“餐桌污染三年整治行动”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调查显示,75.2%的受访者知道这次行动,其中“知道并了解”的占6.6%,“知道并了解一些”的占57.7%,“知道但不太了解”的占10.9%;“不知道”的占24.8%。在225名选择了前两类“知道并了解”、“知道并了解一些”的受访者中,对问及“餐桌污染三年整治行动”能否会取得预期效果时,表示“”、“不会”、“不一定”的比例分别占67.1%、4.0%、28.9%。

(四)逾四成受访者表示反映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的渠道畅通。 市民的投诉举报,是监管餐饮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源。调查显示,在遇到餐饮食品安全问题时,44.6%的受访者表示投诉举报的渠道畅通和比较畅通,其中畅通占12.3%,比较畅通占32.3%;此外,畅通程度一般(40.0%)、不太畅通(10.5%)、不畅通(4.9%)。

(五)餐饮食品监管部门日常宣传工作须加强。 受访者对我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投诉电话12315的知晓率较低,比例仅为26.9%;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辨别不清,认为是卫生部门的占56.0%,市场监管部门的占36.3%,商务部门的占1.1%,农业部门的占0.3%,不清楚的占6.3%。在问及“学校周边餐饮食品安全环境如何”时,受访者表示好、较好、一般、不太好、不好的比例分别占2.9%、20.8%、46.9%、25.7%、3.7%。 

三、餐饮食品安全认知:关注度高,维权意识强。


(一)八成以上受访者关注餐饮食品安全问题。 餐饮食品安全关乎黎民百姓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市民关注度高。调查中,84.0%的受访者表示关注或较关注,其中关注占38.0%,较关注占46.0%;关注程度为一般的占15.7%,不太关注仅占0.3%。在问及“您外出就餐是否关注过餐饮量化分级情况,即寻找笑脸就餐”时,表示“关注过,优选笑脸单位就餐”占24.3%,“不关注,只选大众评价高的就餐”占54.6%,“无所谓,选择人气旺的就餐”占21.1%;在问及对餐饮单位进行量化等级管理评价时,感到“满意,要坚持”的占52.9%,“不满意,公众参与度不够”的占32.8%,“无所谓”的占14.3%;当问及“餐饮店推广‘阳光厨房’建设有助于加强餐饮店自律,提升消费者就餐的安全满意度”时,认为“会,提升消费者信心”的占55.4%,“不会,是监管部门搞花架子、面子工程”的占11.7%,“不一定,关键在于餐饮店主的良心”的占32.9%。

(二)逾七成受访者知晓《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是一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保障市民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其颁布实施意义重大。调查显示,76.0%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法》表示很了解或有所了解,其中“很了解”占9.1%,“有所了解”占66.9%;“听说过但并不太了解”的占23.4%,只有0.6%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听过”。

(三)餐饮食品安全信息来源多元化。 网络时代拓展了市民获取外部信息的视角和窗口,极大地压缩了信息传输的距离差和时间差。调查显示(见表4),市民通常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前三位是:电视广播报道(70.0%)、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和发布(60.0%)、报纸报道(49.4%);从相信的次序来看,排前三位的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和发布(80.3%)、电视广播报道(63.4%)、社区宣传(53.4%)。

表4:了解及相信食品安全信息的途径

通常了解食品信息的途径(%)

相信的信息途径(%)

电视、广播报道

70.0

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和发布

80.3

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和发布

60.0

电视、广播报道

63.4

报纸报道

49.4

社区宣传

53.4

网络报道

43.4

报纸报道

43.7

社区宣传

42.3

网络报道

17.4

亲友同事传递

22.3

亲友同事传递

17.4

其他

0.3

其他

0.6

注:本题系多选题。

(四)辨别放心食品与易发生问题食品目标较集中。 市场上餐饮食品种类繁多,是放心食品还是易发生问题食品?消费者自有判断(见表5):对于“易发生问题食品”,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成品熟食(86.9%)、食用油(66.6%)、肉类(57.1%)、蔬菜/水果(50.3%)、酒水饮料(48.6%)。与此同时,78.3%的受访者认为米/面等粮食是较放心的食品。

表5:受访者对易发生问题食品、放心食品的判断

易发生问题食品(%)

放心食品(%)

成品熟食

86.9

米/面等粮食

78.3

食用油

66.6

水产品

59.4

肉类

57.1

禽/蛋类

36.9

蔬菜/水果

50.3

蔬菜/水果

32.3

酒水饮料

48.6

肉类

27.1

禽/蛋类

36.9

食用油

25.4

水产品

22.0

酒水饮料

24.6

米/面等粮食

16.3

成品熟食

4.0

其他

2.3

其他

0.3

注:本题系多选题。

四、餐饮食品安全隐患:主因明确,任重道也远。

(一)造成餐饮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因素清晰。调查中受访者的目光聚焦在经营商家“不讲诚信,只求利润”、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两大方面,认同率分别占78.9%、69.7%;此外,餐饮行业自律不够(不强)占42.6%,食材(原材料)的农药残留量占40.0%,社会监督及媒体曝光不够占23.1%,标准滞后(不健全)占17.7%,消费者追求廉价商品占14.0%,其他因素占0.6%。

(二)市民对餐饮安全的担忧主要源自现实感受。调查中,当问及“您对餐饮食品安全感到担心主要是因为什么”时,受访者认为现实中食品问题确实太突出(61.7%),受电视(电台)报道影响(52.9%),无法获得准确的食品安全信息(40.3%),无证照餐饮店家比较多(34.9%),受报纸杂志报道影响(32.3%),受网络报道影响(24.6%),亲戚朋友同事等周围人的影响(15.1%),自己及家人遭受过食物中毒(10.9%)。调查显示,半数市民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在回答“您就餐时是否遇到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问题”提问时,受访者表示“从未遇到过”的占48.3%,“偶尔遇到过,就餐后出现腹痛腹泻”的占45.7%,“经常遇到,就餐后出现腹泻腹痛”的占5.1%,“经常遇到,就餐后确诊食物中毒”的占0.9%。

(三)餐饮食品卫生状况仍然突出。餐饮食品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外就餐,人们对店家所谓的自制、秘制食品不放心的占7.7%,不太放心占58.3%,两项合计66.0%;此外,表示放心占2.0%、较放心占18.3%,无所谓占13.7%。调查显示,有可能影响餐饮食品服务安全前三位因素是烹饪原料(56.6%)、违规使用添加剂(56.3%)、加工过程卫生状况(50.3%);此外,还有餐具卫生状况(15.1%),服务人员健康状况(11.1%),操作不规范(9.1%)。

(四)“无证照餐饮店”是整治重点。调查中问及“您觉得本地是否存在无证无照餐饮店现象”时,52.3%的受访者认为有少数,18.0%的受访者认为有点多,很普遍和不知道分别占15.1%和8.9%,只有5.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当问及“当前我区整治餐饮食品安全重点对象是哪些”时,按认同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无证照餐饮店(78.0%)、食品(流动)摊贩(65.4%)、校园周边(52.6%)、夜市/大排档(51.1%)、城乡结合部(40.9%)、小餐馆/店(38.3%)、美食街(16.9%)、大中型饭店(15.4%)。

(五)“生产加工”是最容易出现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在问及“您认为有可能影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环节有哪些”时,受访者认同率从高到低如下:生产加工环节(88.9%)、餐饮服务操作环节(67.4%),种植养殖环节(53.4%)、市场流通环节(49.4%),其他环节的认同率也达到了1.4%。

五、市民意见建议:寄予厚望,勤政履好职。

餐饮食品在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市民对政府在保障餐饮食品安全上寄于厚望,并在调查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加大宣传,家喻户晓,提升全体市民安全意识是前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才能构筑起餐饮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一是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只有全体市民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珍视生命,吃得卫生,构筑起安全意识的防火墙,才能严防病从口入,御餐饮食品安全隐患于口舌之外。二是整合宣传教资源。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结合季节、时令、地域等特点,通过宣传栏、发放资料、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寓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温故知新,警钟长鸣,提高市民餐饮食品安全认知。三是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学法懂法守法至关重要。当市民遭遇餐饮食品安全侵害时,能捍卫消费者自身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四是遵守公平买卖底线。俗话说得好,一分价钱一分货。作为消费者,既要理性消费,抵制优惠促销等诱惑购买劣质甚至过期商品,又要转换消费理念,从价格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提升生活品味和档次。

(二)加强监管,重在落实,培育诚信经营市场环境是关键。市场是联系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纽带,只有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市民才能便捷购买到放心的餐饮食品。 一是创造监管到位的交易环境。 调查中,89.1%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监管部门要敢于担当,不推诿不搪塞,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做到定期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对食品(流动)摊贩、夜市大排档、农贸市场和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及肉类蔬菜等大宗食品重点监管。 二是建立执法必严的市场环境。 调查显示,81.1%的受访者认同加大处罚力度。规范监管部门主体责任,问责监管部门失职渎职现象;传递正能量,严把商业广告审批关,对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行为要追责;净化餐饮食品市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质量不合格的生产加工企业、无证照餐饮店/摊;政府更要在探索监管机制的长效性、实效性以及监管视角的全覆盖上创新发力,取得突破,还市民餐饮食品安全消费的优良环境。 三是建设标准清晰的行业环境。 市民对滥用添加剂及潜在的安全隐患反应强烈。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建设,出台添加剂行业标准并强制实施,督促经营者规范食品添加剂、养殖中的饲料添加剂、种植中的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并重拳出击违规使用添加剂的不法行为,确保消费者人人都能吃上绿色环保的餐饮食品。

(三)全民参与,全程监督,利益相关方通力协作是保障。 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各方通力协作,方能共赢。 一是鼓励市民踊跃参与监督。 市民作为消费者,监督餐饮食品安全最有发言权。政府应积极引导市民参加“餐桌污染三年整治行动”,参与餐饮单位的餐饮量化等级评比等活动,提高消费者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实现职能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全方位多视角的监督格局新常态。 二是提倡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创业艰难,守业不易,商家要依靠勤劳致富、信息致富、科技致富,对消费者心存敬畏之心,把握自律操守,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生意才能做得红火。切戒心存侥幸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以次充好等歪门邪道,那样只能是自砸招牌自断财路。 三是规范餐饮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和发布食品安全信息要做到“三性”,即权威性、及时性和经常性,媒体宣传报道真实可信,遵循实事求是的新闻报道职业道德底线,做到不隐瞒、不回避、不夸大、不掩饰,消除公众疑惑,还事实真相。 四是健全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政府责无旁贷要当好市场监管的裁判员,适时表彰食品安全制度健全规范的经营者,对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盛名的“放心店”、“诚信摊位”公示并授牌,以资褒奖;在新闻媒体上滚动曝光问题单位黑名单,还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社团要在营造经营者自律的环境中助威加油,当好啦啦队,督促商家诚实守信,文明经商;崇尚优胜劣汰法则,让消费者选择,让市场无情淘汰不法商贩。


[1]满意度计算系采用5级量表(李克特)赋值方法,先剔除不了解部分,然后按五个评价级别依次赋1、0.8、0.6、0.3、0分值,再按五个不同级别人员比重加权计算得到的值(下同)。

          [2] 是否经常外出就餐频率:以周为时间段,“经常”为3-4次及以上/周,“偶尔”为1-2次/周,“从不”为1次以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