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错过了铸造灵魂的最佳期

30.06.2015  15:45
              要培养学生做能坚守道德操守、胸怀报国理想、敢于担当责任的人,就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学校教育做起。因为中小学是形成思想、铸造灵魂的最佳时期,只有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守好中小学这块阵地,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人不学,不知义。”伴随着全球化,各种思潮的冲突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得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少年儿童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形成中易受很多潜在、外在的因素影响,他们选择和接受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成长的方向。因此,中小学一定要勇毅坚决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决不让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趁虚而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用主流思潮润泽他们的心灵,并通过设置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到各科教学中,使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坚信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这是修德的必然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些价值理念,是我们坚定不移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基础,也是我们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朝着“中国梦”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作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中小学应担负起育人的主要责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良好品质与美德外化为行为,并通过日常习惯表现出来。每位教师都应树立“全科德育”的理念,通过多种生动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将学科育人思想和教育内容有机整合,使各科教学不再只是简单地贴上德育的标签,而是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进而推动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
  如何改变当前教育领域重分数、轻素质,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轻品德等现象?善用、巧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等资源不失为一种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完全可以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宝贵资源。开设经典诵读课,让学生在吟诵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练就文明礼貌的言行。借助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推进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疏通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实践渠道,鼓励他们知行合一,在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升华。给学生讲述时代故事,通过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抽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理想品德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沐浴榜样的光辉,传承榜样精神,汲取励志进取的正能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潜下心来,通过不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透,才能不错过铸造少年儿童灵魂的最佳时期,才能成为守好中小学德育阵地的“定心丸”,并最终收获“以德育人”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