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美丽乡村 享美好生活

28.10.2016  21:11

  城市化脚步正在加快,如何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如何在乡村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成为嘉兴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一个课题。今年以来,嘉兴各地高起点规划城乡统筹发展,以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创举不断,亮点频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嘉禾大地徐徐展开。

  桐乡:用心绘制美丽乡村精品线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屋舍整洁……如今,这样的乡村美景,已成为桐乡乡村的寻常风景。这两年来,桐乡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桐乡正在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
  走进濮院镇油车桥村,映入眼帘的是全面硬化铺设的炉新沿线、绿树红花陪衬的居民楼房、整齐有序摆放的垃圾箱……村民们行走于整洁的道路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仅如此,这段沿线道路上还排设了约2公里长的竹篱,并修建了17个竹凉亭置于两侧,供往来行人休憩,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之举。
  得益于庭院环境整治,石门镇墅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原先搬出去的村民都想再回来。笔者走进村里,只见瓦匠师傅正用瓦片堆砌围墙,一排整齐的红砖打底,再以三张瓦片为一组,向下铺一层,再向上一层,交错排列,最后砌上两层红砖加以固定,红砖黛瓦,造型别致,独具江南水乡特色。
  以文化为底色,一批历史文化村落散发新的韵味。桐乡石门镇桂花村,这个以桂花命名的村子,几乎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植桂树。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绕村而过,缓缓水流,喃喃低语,一如村庄的性格——平实却不失厚重。眼下,信步其中,桂花的芳香弥漫着整个村庄,赏百年金桂、品桂花年糕、夜宿古村,从一棵桂树、一块糖糕、一条河流、一缕炊烟中,品读人与桂树的牵连,读懂村民追求现代生活又不破坏生态的智慧。
  如今的桐乡,一步一景,村村有景点,处处是景观。桐乡结合“大整治”工作,建设了15个特色精品村、20个一般特色村以及5个历史文化村。据介绍,桐乡按照打造全域化旅游景点的思路,以绿化彩化、洁化美化、立面改造、庭院整治、节点提升等为重点,加快美丽乡村精品路线提升建设,着力把“绿色人文大通道”“西部荡漾湿地圈”“休闲旅游购物地”“乡村农业观光带”四条精品路线打造成亮丽的风景线。

  嘉善:水清村美唤回浓浓乡愁
  “现在村里大变样了,看这白墙黑瓦、清水绿树、鸟语花香的,以前我偶尔回来住住,现在打算长住了!”这几天,原本搬到县城住的蒋秀娟正忙着往老家搬东西。她说,村里还有4户人家原本打算搬出去,现在也舍不得走了,开始在村里造新房。嘉善干窑镇范泾村王家浜的变化,是嘉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嘉善县打好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努力打造“水净、人文、村美、民富”,彰显江南水乡底蕴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走进魏塘街道三里桥村,村里人家房前绿树环绕,屋后碧水涟涟,走在村里,几乎步步皆景,处处入画。村里的黄桃种植户们已经开始着手发展乡村旅游。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畜禽养殖大村——“房子住别墅,出门是猪圈”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治出绿水青山,寻回美丽乡愁,嘉善上下联动、区域协作、部门统筹、全民参与,拉开了生态环境提升的大阵势:从“河长”到“路长”,从村干部到县长,从“五水共治”到“三改一拆”,从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模式,到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方式……今年,嘉善以环境改善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头戏,开展了“清洁家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农村环境专项集中整治。通过集中整治、加大投入、创新模式,使村容村貌大幅改观,实现农村环境“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突出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锦上添花。2016年嘉善重点打造了姚庄镇和大云镇1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贯通了姚庄镇和大云镇两个美丽乡村小循环线路,形成了以大云镇小循环为基础的南部田园水乡风光线,以姚庄镇小循环为基础的北部生态水韵风情线。
  考虑到镇、村两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建设理念存在误区等缺陷,嘉善在天凝镇洪溪村开展美丽乡村一站式服务试点,委托专业规划建设单位承担全程技术支持,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实现有限资源的精准投入。同时,以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乡村规划与创意设计”大赛落户嘉善为契机,以“多高校联盟、多专业协同”的设计竞赛为支点,探索美丽乡村多元化的规划建设路径。

  秀洲:特色民俗扮靓美丽乡村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庭院深深……一幅幅美丽乡村的剪影跃然匾上。近日,在秀洲区新塍镇天福村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内,新塍镇65岁的退休干部陈培明正挥墨作画,将村内的美丽庭院绘制在农户家中常见的蚕匾上。
  活动室内,一幅幅已经完成的蚕匾画色彩格外艳丽,每一幅作品上还标出了主题,或是名为《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艳丽牡丹,或是芭蕉夜雨的《庭院芭蕉》,抑或是桑田晓月的《农家乐》……活动室的另一角落,两张板凳并列平放,中间空出了30厘米左右的间隙,一张直径约1.2米的蚕匾靠着墙面,正好卡在两张板凳之间,陈培明面对着圆形“画纸”悠然作画。“这还是半成品,一幅作品画下来,最少也需要半天时间。”陈培明说,他计划要画20幅蚕匾画,用它们来装饰美丽乡村。
  “天福村正在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无论文化历史还是自然风貌,都是创作素材。村里有400多年的孔家牡丹,有成规模的特色水果园,还有很多的优美庭院。”陈培明说,虽然解决了创作灵感问题,但蚕匾不像纸张和画布,不能以水墨入画。
  由于蚕匾是用竹片编织而成,匾面凹凸不平,加上村里收集来的老旧蚕匾的颜色很暗淡,陈培明在正式作画前要预先处理过,除了平整匾面外,还要喷上一层白色的底料。“今后这些画也都会用来装饰村庄,考虑到防水、防晒等因素,也特别选了丙烯颜料,最后会再喷上一层透明油漆,以隔离空气,利于保存。”陈培明说。
  为什么会想到用蚕匾作画装扮美丽乡村?原来,以前种桑养蚕是天福村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还流行着“吃饭靠种粮,花钱靠养蚕”的话。目前,全村950多户农户中还有70%的农户种桑养蚕,也是秀洲区数一数二的养蚕大村。
  “为了传承村里的传统民俗,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收集了一些闲置的蚕匾来再创作,将这些美丽乡村的剪影打造成为美丽宜居示范村中的别样风景。”新塍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挖掘蚕桑文化,天福村还制定了美丽宜居示范村规划,规划了4个现代农业功能区,其中就有传统蚕桑种植区,传承蚕桑养殖这项江南地区特色民俗。

  平湖:描绘全域性美丽乡村蓝图
  走进平湖市新仓镇三叉河集镇,风光旖旎、文化气息浓郁、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让人心旷神怡。今年“双推”之后,平湖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第三次现场推进会也在三叉河举行,脱胎换骨后的三叉河俨然已成为平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
  近日,平湖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6年至2018年)》,《方案》为全市构建了一张全域性的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同时也正式吹响了美丽乡村建设新的冲锋号。
  建设美丽乡村,资金是保障。平湖新仓三叉河集镇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资金的保障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在三叉河改造过程中,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在《关于深化“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6年至2018年)》中,平湖明确未来3年将投入10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这笔资金一部分来自涉农资金的整合,另一部分则来自市级国资平台统一融资。还款由市、镇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同时为减轻镇(街道)的资金压力,镇(街道)只负责偿还本金,不承担利息。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平湖市也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认购等形式积极参与进来。
  在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中,平湖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主要的着力点在完善美丽乡村规划、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抓好工作统筹协调等7个方面。
  这7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既体现了规划的前瞻性,又体现了行动的具体性;既重视基础性工作,又关注深层次问题;既着眼于解决看得见的问题,又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
  平湖全市有8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自然禀赋各不相同、基础条件各有长短,让每个村都达到三叉河这样的标准显然不合实际,因此在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中,平湖提出了分类创建、量力而为的理念,到2018年底,全市将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5条、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以上、精品村18个、重点村30个、整治村36个,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

  南湖:昔日猪舍“变身”美丽花棚
  走近洋气的欧式大门,坐下来就不想离开的阳光房,到处是漂亮的花卉……让人想不到的是,如此漂亮的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森荣园艺场,2年前还是一个近4000平方米、路人经过都要掩鼻的养猪场。养了20多年猪,曾被镇环保人员重点“关注”的周根荣家,如今办起了家庭园艺农场。
  这家花园式家庭农场,在试营业中已接待了多场户外草坪婚礼。碧绿漂亮的草坪,简洁大气的欧式餐厅,让参加婚礼的宾客无不眼前一亮。
  “环境污染这么严重,是该换种发展方式了。”对家庭的转型,周根荣的儿子媳妇出了不少点子,“80后”的媳妇还辞掉了外企工作,一头扎进农场管理。小夫妻俩用时尚、新潮、绿色,不断扮靓森荣花苑。
  去年下半年,森荣花苑开始有了产出,1000多株樟树卖了20多万元。在周根荣的带领下,这两年,竹林村农民也纷纷放弃了养猪业,到附近企业上班或经商。
  没了生猪养殖污染,竹林村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周根荣家门前的车夫浜,以前村民洗拖把都嫌水脏,现在孩子们又开始在河里游泳,河里也有了鱼虾。前段时间,周根荣的邻居半天时间就钓到了不少小鲫鱼。坐落于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的嘉兴市天香花苑鲜切花基地是嘉兴首个“基地+企业”苗木花卉产销一体化经营的花卉行业企业。目前,这个占地面积500亩的鲜切花种植基地,已有鲜切花生产观光区、生态河道与观赏鱼观光区、玫瑰和月季园观光区等,今年该基地将争创AAA级景区,成为全镇旅游业发展中的又一颗“珍珠”。
  “花海烂漫”带来的不只是一方美丽,更有一方富饶。在“三改一拆”持续推进的当下,臭味不见了,绿化多了,“大农村”变成了“大公园”。村民得到的实惠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还有经济收入的提升。天香花苑的不断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年近50的言文妹在基地工作了好几年,与花为伴让她很是满意,“和养猪相比,这里的环境实在太美了,工作轻松了,收入也没少。”

  海盐现代农业加速融合发展
  集聚资源,拓展全产业链,让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海盐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以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县为目标,通过集聚要素、融合产业、科技推动、创新机制,着力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近年来,海盐率先在全国颁布示范性家庭农场评定规范等地方标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海盐已成功培育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家庭农场发展速度与质量在全省领先。青莲食品积极打造完整的生猪全产业链,取得了较好成绩。它作为“黑猪全产业链第一股”,完成“从源头到餐桌”的黑猪全产业链布局,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企业。
  在海盐百合美生态农场里,水果只种生态的,鸡是放养的,蔬菜都是绿色的……谁会想到这个生态循环的农场,三年前还是一片猪舍,农场主陆建明就是从前的“猪司令”。2013年,他响应“三改一拆”号召,拆除了所有猪舍,大刀阔斧转产转业。当上农场主之后,他走上了一条生态循环之路。如今,他的农场还办起了采摘游。
  海盐将农业和旅游巧妙融合,深入拓展农业文化教育体验、美观美食美景、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休闲旅游业紧密结合,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
  与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海盐农业更智慧。摄像头、传感器、自动流水线、恒温控制水帘……你以为你走进了现代工业车间,其实这是在海盐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中心,它通过物联网技术让农业也变得“高大上”,企业负责人只需在手机上就可实时监控温度湿度、控制喷水等。
  海盐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运用。壹草堂、九丰等现代科技型企业,通过远程智能化控制种苗、铁皮石斛种植,农业生产更方便、智慧、快捷、高效。

  海宁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直面气势磅礴的钱江潮,畅行静谧幽美的翁金线,感受白墙黛瓦的水乡范,累了就走进海宁的乡村咖啡馆坐下来想想诗和远方……“十一”黄金周期间,位于钱塘江畔的海宁新仓村,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这幅优美画卷背后,正是海宁数年来始终坚持星级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到渠成。
  海宁不止一个新仓。近年来,海宁以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的“星级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开展以“亲和宜居·潮乡海宁”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掀起了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域美丽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热潮。
  自2013年8月海宁启动星级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以“生态好、管理好、发展好、乡风好、队伍好”为要求,通过借鉴星级酒店评价模式,以农民群众为评价主体,至目前已有127个村成功创建一星级美丽乡村,11个村成功创建三星级美丽乡村,而更高级别的五星级美丽乡村建设也正在启动中。
  借力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如今星级建设成果正日益惠及万千农民群众。在丁桥镇新仓村,村民高艳在粱家墩开出村里首家农家乐,国庆假期日营业额达3000元。在黄湾镇尖山村,农户单金珠一边办民宿,一边种灵芝,并巧妙推出认购制,自去年4月以来4500多株灵芝已创造认购收入60万元以上。从农家乐到民宿、从一日采摘游到两日休闲游、从村貌复原到文化保护、从与重点工作结合到助推基层干部作风改进、从一处美到全域美……海宁的“星级”文章正越做越大。
  为更好地巩固和拓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海宁还另辟蹊径开出一条“能上、能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通过健全完善《海宁市星级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暂行办法》《星级美丽乡村长效管理一票否决指标涉及摘(降)星事项》等一系列制度保障,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联动、条块结合的督查监管体系。
  “对长效管理不到位、整改不力的,按照规定扣减相应经费和村干部奖金,情节严重的,我们将按规定作出摘(降)星处理。”海宁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宁还将重点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上继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