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改 40分钟一节课或成过去式

22.04.2015  14:31

市教科所附小的孩子正在上校本课。

3月底,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到2016年,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昨天,上城区召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研讨会,一整天的会议中,一份上城区课改的推进计划特别亮眼:4月,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制订区教育局的实施意见;5月,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绿荷奖”评比细则制订;6月,学校课改工作方案制订;7月,学校课程规划制订;8月,各校课改工作方案与课程规划分批指导论证;到了9月新学期开学,上城区所有小学、三分之二以上初中将按《指导意见》进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阶段。

也就是说,如果推进顺利,全区的大部分学校,都将在下个学期之后出一定课改成果,不少学校将使用全新的课改后的课表上课。

拓展性课程如何开发

区域协同、校本一起来

在浙江省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今后中小学要增加拓展性课程已是必然。

那么,拓展性课程如何开发?不少学校是自主研发,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校本课程。“事实上,不少课程在一所学校实施完善之后,是可以共享到一整个区域内的。”上城区成立了一个课改小组,副组长缪华良老师在昨天的会议上说,2012年11月23日,上城区就启动了区域大课程建设,现在已有23门以实践活动类课程为主的区域课程,这些课程校际间可以分享使用。

当然,拓展性课程一般有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除了实践类的区域课程以外,到2014学年第一学期末,上城区也已启动16门小学体艺特长类课程的区域开发;本学期还将启动初中体艺特长类课程的区域开发项目,中小学知识拓展类课程的开发也在设计中。

在缪老师看来,不同类别的拓展性课程,既要有机结合,又要有所区别,“尤其是在初中学校,全部都是知识拓展类的课程,很容易变成变相的‘补课’。

课程形态上课时间灵活

课程整合多种方式实现

给学生更多的拓展性课程,等于是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权利。然而,这些拓展性课程的时间从哪里来?在眼下中小学里,一个流行的词眼叫做“课程整合”。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不少课程的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那么,在不影响知识传授的情况下,课程形态、上课的时间都可以灵活很多。在小学里,可以设计长短课,课程不再固定是40分钟了。短课是20分钟、35分钟,长课可能是50分钟、1个小时。上课的班级,也变得灵活,有些类似礼仪、品德类的课程,可以几个班级一起放在大礼堂进行上课;而有些重难点的知识,可以小班形式上课。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天长小学在昨天的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在天长小学,一堂“英语交流课”,就是20分钟的短课,上课期间,老师和每个学生进行简短的对话;而一年级的“数学实验课”,就是1个小时的长课,有些知识点需要老师对学生慢慢地进行引导。

这么做,都是基于对学生个性的考虑。就像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希望让教育回归到原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独立特色的人,教育的原点,就是为了人的发展打好基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课改试点成为趋势

第二批又增四所学校

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目前杭州有十个试点学校,分别是杭州天长小学、杭六中、长江实验小学、天杭教育集团、学军小学、杭十三中、江南实验学校、杭州经济开发区江湾小学、余杭区运河学校、淳安县姜家镇中心小学。

其中,上城区的杭六中和天长小学在2014年10月份就入选首批课改试点学校;今年3月,饮马井巷小学、开元中学、时代小学和市教科所附小也被推荐申报市第二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申报的这四所学校,都有一定的课改基础。比如,在时代小学,学校首先就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拆分重整。这些学科的知识点老师不再按部就班照着教材上,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学生要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课中,用这些实践任务去驱动学生们学习。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王燕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