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白雁坑,从地质文化开始

11.01.2019  08:53

白雁坑村全貌

位于西白山北麓的白雁坑村,拥有亿万年前在火山喷发、地壳抬升、山体崩塌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资源。白雁坑村村民认识到地质遗迹的价值所在,热情参与地质文化村建设,保护地质遗迹的理念成风化人。如果说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那么,地质文化村则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

凝眸白雁坑,从地质开始。四五年前,随着地质调查人员的进入,地质文化宛如涓涓清泉浸润着这个僻远的小山村。

2018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命名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为“地质文化村”。这是我国首个被正式命名的地质文化村。

地质是地貌的基础,地貌又是风景的骨架,地貌特征形成相应独特的地质文化

香榧林巨石阵 

西白山位于会稽山脉末端,其主峰是绍兴市最高峰,海拔1096米。群山环抱的白雁坑村位于西白山北麓,静卧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山腰处。

步入白雁坑村,一块“地质古村,云上人家”的广告牌引发无限联想。白雁坑村不仅风景优美,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资源。几年前,相关部门曾对白雁坑村及周边沟谷进行调查,发现这里大面积分布的凝灰岩质巨石堆积体,为火山喷发和后期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确定白雁坑地质遗迹点54处,属于较为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地质专家提炼的精辟语句,呈现了白雁坑村地质遗迹的鲜明特色。

白雁坑村的香榧树,树杆粗壮,虬枝纵横,枝繁叶茂。老榧树从巨石中长出,并被巨石合围,这是“榧石同春”;古榧斜卧石上,这是“古榧抱子”;石如八戒,对着榧树咧嘴而笑,这叫“天蓬戏榧”;还有一棵1500多年的古榧树,这是“香榧王”……石中有榧、榧中有石的景象,构成一个奇妙的世界。

作为香榧的原产地和香榧文化的传承地,白雁坑村一带是全球农业遗产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核心区域,这里的古香榧树年龄大、长势好,拥有百年以上古香榧树4000余株。在这里,榧树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家族树,也是一棵代代相传的子孙树,用片片浓荫支撑起一代代白雁坑人的生计和情愫。

拾阶而上,白雁坑村的山上有许多奇特的大石头,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又似乎排列有序,大石或卧或立,或俯或仰,乱石林立,如一个巨大的石阵。

随着调查的深入、认识的深化,白雁坑魂归地质。地球40多亿年的历史演变,造就了崇山峻岭、湖泊水流、海滩峡谷、瀑布溶洞等一系列“杰作”。

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形成变化奇特、奥秘无比、形形色色的岩体。白雁坑村的地势格局、岩土气候、特色风景,所有一切都是地质作用的巧妙安排。

地质是地貌的基础,地貌又是风景的骨架,地貌特征形成相应独特的地质文化。

西白山一带沟谷分布大面积堆叠而成的岩块,地质专家将其定为崩塌堆积地貌。白雁坑村周边还有洞穴(神仙洞)、突岩(石笋岩)、高山湿地(大岙湖)、壶穴(香妃泪)、峡谷(白雁坑谷)等地质遗迹景观。百万年的地质变迁,呈现“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独特景致,“巨石榧林”相映成趣,别具一格,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

当白雁坑村的村民开始认识地质遗迹的价值所在,便以一种粗犷的方式与地质遗迹对话

崩塌堆积地貌

地质为魂、文化为要、保护为基、民富为本”,这是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基调,还有“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有物可看,有品可赏”的建设标准。

这是因为,每个地质遗迹,都是一个景点;每个景点,或许都有一个故事。地质遗迹或为山,或为水,或是峰,或是谷。每个景点的形成,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地壳升降、亿万年的板块漂移,每个遗迹都是地球演化留下的痕迹。大自然赐予白雁坑村的地质遗迹资源,必须在有效保护中加以合理利用。

沿着小径缓行,一路榧林叠翠。7600多米长的科普小路(游步道),用块石铺就,蜿蜒于榧林、巨石之中,把西白山区域散落的地质景点串珠成链,让游客身临其境,零距离感受地质遗迹景观。

科普长廊、观景长廊、观景台是传播地质文化的平台。科普长廊分布于榧石奇观展示区,是地质遗迹点的核心展示点,充分展示地质调查内容,结合乡土文化,介绍、宣传区域的地质、人文知识。观景长廊及观景台平台建设依山就势,方便游人在此休憩,远眺乡村景色。

当白雁坑村的村民开始认识地质遗迹的价值所在,便以一种粗犷的方式与地质遗迹对话。

被地质专家称之为地质遗迹的一石一木一草,是村民熟悉而亲切、朝夕相处的环境。于是,在村两委会的召唤声中,他们热情地投工投劳参与地质文化村建设,修建游步道、长廊、护栏等项目工程。在游步道的建设中,他们用粗大的双手触摸着地质遗迹,以质朴的情感不断地体验、刷新对地质文化的存在感,自己设计线路,用传统筑路工艺筑成了一条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的小路。

在白雁坑村,通过地质知识的宣传、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保护地质遗迹的理念成风化人。一位村干部说:“这些东西是永远留在我们自己家里的,留给下一代的,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不能做成豆腐渣工程。”一位村民说:“修建游步道的块石,都是我们从四五百米以外的地方运进来的,运到山脚后,再把一块块块石从山脚抬到山上。”“取石为啥舍近求远?”记者问道。这位村民说:“地质文化村景区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景观,建设不能就地取材,否则环境被破坏了,景区就不美了。

敬畏自然,热爱家园,珍惜地质遗迹,用辛劳的双手建设地质文化村,换来白雁坑村的新面貌、新景象。如果说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那么,地质文化村则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结合地学、民俗文化,开展地质文化+美丽乡村建设,既能给当地民众、游客普及地学知识,也能为乡村旅游发展添新颜、增亮色。

虽然刚被命名,但“地质文化村”这张金名片已使用了几年。随着地质文化影响力的逐渐扩大,白雁坑村名声远播。“很多游客就是奔着‘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的名头来的。”村党支部书记钱秋华说,村子的名气越来越旺,慕名前来的游客也逐年增多。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今年已突破6.5万人次。

又一拨游客进村了。那些静静等待在路边的地质遗迹,在向每一位靠近它的游客,讲述一个沧海桑田的故事。

来源:2019年1月10日《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