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文广传媒集团:锻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25.09.2015  10:10

  就平均发展水平而言,很难把5个“5年规划”、进军海外市场、上市这些词同大多数中国文化企业联系起来,更不要说是一个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企业了。

  但对于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凉山文广传媒集团来说,这些词已经、正在或者将会成为现实。在发展的丰满理想和骨感现实间,这家体制改革试点企业没有“等靠要”,反而是明确自身定位,因地制宜,找到了文化“”和产业“”之间的结合点,把能做的都做到并且做好,踏实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这种“多点支撑,自立吐纳,铺路前行”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被他们总结为“蜘蛛理论”,对于很多苦于“无处下手”的文化企业来说,这只“蜘蛛”颇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第三个“5年规划”:

  火把节开始的地方

  8月18日,记者随“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采访小组,来到凉山文化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实地采访。在由集团负责运营管理的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的火把广场上,游人们在嬉闹留影,放暑假的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工人们则在为几天后要举办的“月亮女儿”选美比赛搭建舞台。就在记者到来前几天,这里刚刚举办了火把节开幕式,据说当时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按照凉山文广传媒集团的第三个“5年规划”(2006年—2010年),这里是实现“传媒与文化经营资源整合运营”的关键。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于2006年,即便是放到东部地区去看,这个体量15万平方米的文化设施也并不逊色。但是,维护和运营这个体量巨大的文化设施却是个问题,当地财政每年拨付的70万元连基本的维护费用都不够,更不要提运营发展了。压力之下,凉山文广传媒集团的“蜘蛛理论”开始发挥作用,他们因地制宜,为艺术中心的运营找到了多个支撑点。

  今天,漫步在艺术中心的附属建筑中,可以看到专心学习舞蹈、声乐等的孩子们,这是利用凉山歌舞团资源整合运营的艺术教育项目。此外,还有充满彝族特色的书店和画廊、艺术品展示中心,以及民族手工艺品展销中心等。而一家多厅影院则充分考虑了大众娱乐消费市场,年票房收入也相当不错。

  可贵的是,文化整合运营的成功也保障了公共文化属性的实现。比如,即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都不多见的纯公益性交响音乐会,在这里从2011年开始周周演,持续了200多场,观众排队领取门票,就可以在家门口欣赏高雅音乐。

  第四个“5年规划”:

  民族文化商业体

  在北京三里屯商业区,一家叫做阿斯牛牛的餐厅在全国餐饮业陷入低潮的2013年悄然开业。在彝族语言里,阿斯牛牛的意思是“我们歌唱”,按照凉山文广传媒集团的第四个“5年规划”(2011年—2015年),阿斯牛牛“主唱”的这首歌正是“传媒、文化与商业资源整合运营”。

  走进北京阿斯牛牛餐厅,你会觉得这里其实不太像个餐厅,因为除了吃饭之外,这里可看、可玩、可买的东西还有很多。其实,它的打造者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一直将其定位为大凉山彝风商业综合体。比如,晚餐时段,这里会上演彝族风情表演,可以欣赏到包括彝族服饰、彝族婚俗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表演,唱的和跳的都颇为原生态。起身去逛逛,又会发现这里几乎陈设着关于彝族的所有东西,不但有深具彝族特色的各类产品和土特产,还有大量有关彝族文化的书籍,甚至还有歌唱组合彝人制造的专辑等。

  独特的模式,再加上凉山特色美食,这家餐厅生意很好,在很多点评网站上获得了“气氛超级好”这样的评价。其实,作为阿斯牛牛的打造者,凉山文广传媒集团的确是有意识地将其打造成“民族文化商业体”,试图将彝族文化和文化产品,乃至现代设计元素融入实体店面的经营,使餐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推广文化和文化产品的平台,诸多文化元素和文化产品在其中相互依存、互相推动,实现融合发展。

  独辟蹊径的运作模式获得了应有的回报,目前阿斯牛牛发展势头良好,在成都的国内第三家店的选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种商业模式是可以复制的,而未来随着凉山文广传媒集团文化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将更多内容和产品放入“民族文化商业体”中,利用大众消费作为切入点,以浸入式的文化体验,实现文化、文化产品与实体推广平台的有机结合。

  第五个“5年规划”:

  打造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中国四川凉山州和老挝首都万象,这两个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因为凉山文广传媒集团的海外市场开拓联系了起来。上文提到的民族文化商业综合体,在不久的未来也许就要开到万象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也让凉山文广传媒集团的第5个“5年规划”(2016年—2020年)里提到的“实现整体资源与资本市场的整合运营”掷地有声。

  实际上,不论是可复制的民族文化商业体模式,还是对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凉山歌舞团的运营,其基础都离不开彝族文化资源。在回顾多年的发展之后,可以发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的生存和发展逻辑是这样的: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有着巨大差异化优势的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如何利用优势资源,以创意策划的软实力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的实力不仅让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以超过8000万元的年收入,有资格站在资本市场的门口,更让他们第5个“5年规划”里的后一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显得有了底气。

  基于这样的逻辑,今天的我们可以在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看到大量的彝族优秀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设计精良的富有彝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种产品。未来,这些产品将很有可能统一到“彝人制造”这一品牌下,从而使凉山文广传媒集团成为凉山乃至彝族文化和文化产品的推广平台。

  有了产品,再加上民族文化商业体这样的推广和运作平台,上市并非遥不可及,而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更显得“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