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三问溇港文化何以历久弥新

09.01.2017  14:32
  三问溇港文化何以历久弥新

            沿着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滨湖大道一路向东,左边是烟波浩渺的太湖,右侧沿湖密布的则是颇具江南风味的村落。只要随意走入一村,就会发现个个都是河网交错、阡陌交织、圩田连片。

      或砌斑驳石条,或用田泥夯筑,这些小沟小渠,看着毫不起眼,与寻常所见别无二致,但在湖州一带,却大有来头,它们被统称为“溇港”。2000多年来,这些纵横交错的溇港一直发挥着防洪泄洪、疏干渍水、引水灌溉的功能,有“湖州都江堰”之美誉。

不久前,在泰国清迈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由此,让这一至今仍青春常驻的古老水利,立于聚光灯下。近日,记者专门前往吴兴区下辖的织里镇,一睹太湖溇港的神秘面容。

      洼地何以成良田?

      说起湖州,首先跳入人们脑海的,大抵离不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富庶之地……可又有谁知,如果把时间的齿轮拨回史前,太湖南岸的湖州,就是一片沼泽。由于太湖四周河漾密布、港汊交错,上承洪水过境,下受高潮倒灌,形成了水高地低不能耕种的大片湿地,自然是渺无人烟。

      为了拥有更多生产和生活空间,先人一直用智慧改造自然。2004年,在湖州城东毗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条南北走向、面宽约16米的人工河道,这条“毗山大沟”是迄今为止太湖流域地区历史上最早的河渠工程,具备了排、降、蓄、引和导水入湖的基本功能,其尺度大小、流向,与现有的入湖溇港毫无二致。

    “毗山大沟”的首次发现,揭开了竹木围篱透水技术的神秘面纱,证实早在4000多年前,正是利用这一技术,先人才攻克了在软流质淤泥基础上开沟排水的难题,使其发挥支护、固壁、利渗、保土、防坍等功能,也因此加快了溇港和圩田的形成。

    专家研究发现,为了吴越争霸和征战需要,吴越两国就在湖州、苏州、无锡、嘉兴一带开始大规模的屯田事业;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中国古代出现首次人口大转移,环湖大堤的建成,为溇港、横塘和圩田修筑打下基础;唐末五代时,第二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塘浦圩田逐渐成型,溇港也开始有了制度化管理;宋代后,大圩古制被分割成分散零乱的民修小圩;元明清时期,为适应小农经济的生产格局,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的小圩制则更加显著。

      时间到了今天,尽管曾经舟楫往来的小型溇港,大多已寂静无声,但穿越千年而来的塘河,依旧水流不息。在湖州一带,至今保存完整的50多条溇港仍然发挥着作用,滋润着一方百姓的生息繁衍。       

      溇港文化看什么?

      溇港系统又岂止是一项水利工程,它既改变了湖州的城市形态和生产方式,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溇港文化。到底这种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在织里镇义皋村的溇港文化展示馆内,记者找到了答案。

      “溇港、頔塘、太湖,以及其他人工运河构成的水网体系,发挥了类似今天的公路网作用,将太湖周边的村落、市镇、城市联系为一个整体,推动了商贸的活跃,市镇的兴盛,文化的交融。”织里镇副镇长钱伟忠介绍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整个溇港文化中,由此催生的鱼文化、稻作文化、丝绸文化,特色十分鲜明。最值得一提的是,桑基鱼塘这一典型的农耕生态循环模式。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整个生态系统没有废弃物,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中,桑基鱼塘的兴盛,使得蚕丝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早在明清时,湖州就已是家喻户晓的“丝绸之府”,辑里湖丝名扬四海。2014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还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专家组考察后评价认为,太湖溇港是2000多年来环湖地区滩涂开发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灌溉排水工程型式,遗产体系主要由太湖堤防体系、溇港漾塘体系、溇港圩田体系和古桥、古庙、祭祀活动等其他遗产体系四部分组成,溇港水利系统的发展完善,成为历史上湖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申遗后何去何从?

      几度堰塞,又几度疏浚,过去70多条溇港,还剩下50多条。义皋溇,是为数不多至今仍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溇港之一。义皋村约有农田1200亩,从水利灌溉到蚕桑种植、渔业养殖,全都依靠义皋溇。作为太湖溇港市集村落形态的典型,义皋被誉为“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传统民居和历史遗存分布最为集中,保存也最为完善。

      2014年,义皋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全面开始保护性建设,并适度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按照规划,整个工程通过“一心三轴三带六片”来打造,即溇港塘路古市核心区,义皋港溇港文化主轴、南运粮河塘路商号风貌轴、北运粮河滨湖人居风貌轴,太湖湿地带、圩田农耕带、文化生活带,以及驿站学馆、佛艺禅房、民间技艺、家宴食府、文化民宿、氏族纪念6大片区。

      记者看到,尽管义皋村的建设工程仍在进行中,但经过两年来的修葺整治,如今已初显雏形。

        申遗后何去何从?在钱伟忠看来,保护和发展应当齐头并进,只有大力传播和推广,只有让老百姓认识到利用价值,溇港文化和古村落才能焕发新机。“未来方向在哪里?论名气,我们难以与临近的乌镇、西塘相媲美,想要后来者居上,还是得抓住自身优势,那就是毗邻太湖的区位条件,以及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据介绍,目前义皋村作为核心,已与毗邻的伍浦、庙兜组成织里溇港片区,未来将打造成蚕桑文化、鱼文化、稻文化等溇港文化的体验区,在元素的植入中,农耕体验将成为最大亮点。申遗成功后,织里镇还专门邀请同济大学专业团队再度进行规划,预计明年将进入实施阶段。

      放眼整个湖州市,该市将以推进治太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加快溇港区域的水利建设,全面完成小梅港、罗溇、幻溇等沿线7条入湖骨干溇港整治,并启动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集中力量开展溇港清淤轮疏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