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科研工作格局

14.12.2016  18:12

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工作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上天入地、协同创新”发展理念,以“1030”发展战略(10大重点领域,30个优先主题)为重点,着力推进“团队、平台、项目、环境”等“四位一体”建设,为浙江及周边区域“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集聚农林高端人才,提高协同创新效力

学校围绕农林领域,强化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共引进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千人”2人,培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围绕浙江省以及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完成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2个。同时,以学校十大研究中心建设为载体,以专兼职的方式汇聚了一批院士、国家杰青、“三农”知名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担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或中心主任,初步形成若干个“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优秀博士”梯队合理的研究团队。

二、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增强创新支撑能力

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部、学校三个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布局,省部级(含)以上科研创新平台数量达25个,平台规模数量位列省属高校前列,并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分别是国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汉语国际推广传播基地。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共建研发、成果推广平台,组建十大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中心,并组建负责战略重点的实施和管理机构——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建非洲农林研究院,与加纳共和国签署“共建竹加工示范企业”的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国首家竹产业合作示范工厂落户西非。学校形成了纵横双向协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相互支撑的创新平台格局。

三、着力项目成果培育,提升自主创新实力

围绕十大重点领域,学校主动设计一批重大项目课题,在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以及千万元级项目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校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累计到位科研经费总量为7.69亿元,与“十一五”相比增长213.88%,科研成果产出成效显著,实现倍增发展。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奖励成果152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63项,授权发明专利294件,是“十一五”发明专利数的4倍。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基层教师活力

学校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出台《学校科研业绩点核算办法》《学校研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学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结合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纵向的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科研管理体制,横向的学校—研究中心—项目三级协同创新体制,下拨一定比例的科研管理费到二级学院,有效激发基层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创业机制探索,出台鼓励扶持学术创业、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及创业业绩评价等政策制度;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了创业孵化园和现代农林科技园;实施好高校科技经纪人制度,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2016年,学校入选“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

五、加快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两山”“三农”发展

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进现代农业、山区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建设,积极服务“三农”发展。学校在50多个县市区实施环境整治、美丽乡村规划、生态休闲旅游等各类项目1800余项;在竹产业、铁皮石斛产业等领域服务成效显著,总结出“一亩山万元钱”十大林业科技富民模式,带来直接经济产值超过100亿元;连续两年评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先进单位,2014年获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